按照科涅茨波爾斯基元帥的計劃,同樣是以哥薩克騎兵為先鋒,先把大明軍隊的虛實試探出來,然后波蘭騎兵一擁而上與之決戰,爭取一戰定乾坤,最好趕在圣誕節前回國。
至于說俄羅斯軍隊和克里米亞汗國的騎兵該干點啥,人家根本就沒算進去。只要不搗亂愛干啥干啥,驕傲的翼騎兵和彪悍的哥薩克注冊軍足矣在平原上蕩平任何敵人!
這下北方戰區就成了兩股力量互不統屬、互不干涉的狀態,俄羅斯軍隊仗著距離近先出發了幾日,波立聯邦軍隊更雞賊,直到聽說俄羅斯軍隊開拔才動身,生怕走到一起發生沖突。
不對,算錯了,除了這兩股大軍和哥薩克騎兵之外,在戰區的編制中還有4000多名來自克里米亞汗國的輕騎兵。
他們既不歸俄羅斯元帥管轄,也不受波立聯邦元帥統領,是一股單獨的軍事力量。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呢?還真不是伯恩哈德有意添亂,而是誰來了也沒法讓這三家互相信任。
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熱衷于對異教徒進行圣戰,有事沒有就向北騷擾一圈,到處抓捕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回來當奴隸賣。
波蘭、俄羅斯、哥薩克都對克里米亞汗國恨之入骨,能一起參加東征,已經是歐洲各國施展外交手段軟硬兼施的最大能力了,反正也合不攏,索性就誰也別指揮誰了吧。
所以說北方戰區總共有三路兵馬,數量最多的是俄羅斯和頓河哥薩克;戰斗力最強的是波立聯邦和扎波羅熱哥薩克;行蹤最飄忽,至今為止誰也不清楚跑到哪兒去了的是克里米亞汗國。
卡托什金就是頓河哥薩克的團長,率領著5000騎兵為俄羅斯正規軍當前鋒,同時還要保護左右兩翼,一路上風餐露宿沒少受罪。
然而趕到突厥斯坦城了,也從沿途俘獲的哈薩克牧人口中得知大明軍隊主力就在這里駐守,卻不敢再向東深入了。
一是布圖爾林元帥有言在先,頓河哥薩克只管探路、警戒兩翼、搜集糧草,不許貿然對大明軍隊下手,有什么問題等俄羅斯正規軍趕到之后再說!
二是哥薩克騎兵并不是萬能,騎馬沖殺比較拿手,劫掠騷擾特別在行,殺燒搶掠與生俱來,可攻城拔寨就不太利落。像突厥斯坦這樣城墻比較高大的城市,輕騎兵還真沒啥好辦法。
“啪啪……巴拉biu巴拉biu……”然而讓卡托什金完全沒想到的是,不太擅長騎兵的大明軍隊居然趁著深夜以小股馬隊向哥薩克營地發起了突襲。
在陰云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的草原上,除了能聽見零星的槍響和陣陣馬蹄聲啥也看不到,饒是哥薩克也不敢隨便出去迎戰,全縮在營地里支棱起耳朵瞪大了眼珠被動防御。
“讓大家收拾營地向后撤2里格。”(17世紀初,俄羅斯大量使用法國度量衡單位,1里格=3.25法里=4.4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