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耽誤就是大半天時間,好不容易從海帶叢里蛄蛹出來了,天色也接近了黃昏。王鐵錨權衡利弊之后決定不等了,馬上向歐洲聯軍艦隊發起進攻,一邊打一邊聯系恩鳥港守軍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游弋的常駐艦隊。
面對突然出現來勢洶洶的十幾艘大明戰艦,歐洲聯軍艦隊的反應也不慢,紛紛升帆調整隊形準備上前迎戰。但硬件不太給力,還沒等陣型排好,大明艦隊就排著一字長蛇陣高速沖向了最東邊的幾艘警戒戰艦。
“砰砰砰……砰砰砰……”
隨著操帆手們一頓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逆風行駛的戰艦一艘跟著一艘向西轉舵,露出了布滿炮門的側舷。然后火光一閃,白煙一冒,一連串巨響過后,又來一艘,還是這一套!
歐洲戰艦也不甘心被動挨打,忙不迭的把船體側過來,管它瞄的準瞄不準,大概方向對了就開火。
一時間兩支艦隊全被濃郁的煙霧籠罩起來,幸好有西風趕來幫忙吹散,否則再好的炮長也是白搭,根本看不到對方在哪兒了。
相距200米之外炮擊運動目標,是大明海軍平時訓練最多的科目,不用軍官發號施令,操帆手也知道該怎么保持距離進退自如。
這條長蛇并不是一艘跟著一艘的直線航行,而是真像蛇那般不停扭曲,極力避免與敵艦靠近,與此同時還要調整好船體姿態,盡可能多的創造炮擊角度。
然后才輪得到炮長發揮本領,敏銳的抓捕到最佳角度和最佳目標下達開炮指令。炮手是最郁悶的群體,什么時候開炮他們掌握不了、打哪個目標也掌握不了。
悶在低矮狹小昏暗的火炮甲板里,不停的裝彈、復位、調整俯仰角、開火,和瞎子沒什么區別,純粹盲射。
能不能命中敵艦,第一要看操帆手調整船體方向的本領,第二指望炮長下令開炮的眼光,第三歸結于老天爺賞的運氣足不足,第四得祈禱引火帽別失效。以上幾點都到位了,命中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
反觀歐洲戰艦,由于訓練體系和作戰理念的不同,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行動統一。尤其在突發戰斗時,馬上就將刻印在骨子里的習慣展現了出來。
掛著白底紅十字圣喬治旗的英格蘭戰艦噸位普遍偏低,看上去多在300-500噸上下。它們在英格蘭皇家海軍里算作三級戰艦,也稱巡洋艦,與大明帝國海軍裝備的秦級和漢級戰艦噸位相仿。
其戰術也與大明海軍趨同,都喜歡利用艦船的靈活和速度優勢充分發揮火炮威力。作戰時往往幾艘船排著隊從上風頭接敵,靠近之后再以側舷迎敵,以口徑不同的火炮依次發射。
但苦于艦炮準確度太低,往往打了半天一發也沒打中,為了提高命中率不得不增加火炮數量。以英格蘭皇家海軍的三級戰艦為例,火炮數量多在30門以上,有些可以達到50門。
下層甲板以十多門18-24磅長炮為主,上層火炮甲板以二十多門9-12磅隼炮為主。艏樓和艉樓還有幾門6磅炮,用來在追擊和撤退途中射擊。
另外在左右舷墻上還備有鐵炮座,到了戰時會安裝幾門3磅回旋炮,發射霰彈用于在接舷戰時大量殺傷對方甲板上的戰斗人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