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鐵錨不屬于這類軍官,因為他本身也不是純粹的前線指揮官,而是都指揮參謀長,更多偏向于制定作戰計劃、后勤調配和人事任免方面的工作,只有在人手不夠用的時候才會披掛上陣。
面對強敵,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別成為艦隊的短板,只要能獲勝,怎么打保險就怎么打,啥漂亮不漂亮的全是浮云。
從塞舌爾海軍基地啟航前,在高級軍官會議上他以艦隊指揮官的名義向各艦長下達了命令,必須攜帶至少16枚水雷。
到底什么時候用、該怎么用,他沒規定,也沒有預案。只是根據通訊船的介紹,得知來襲的敵艦規模很大,至少上百艘。覺得在敵眾我寡的局面下,水雷這種歹毒武器肯定能派上用場。
事實證明都參謀長不是白當的,剛一照面秘密武器就有了用武之地。想利用切線玩集團沖鋒,試圖逼近玩混戰是吧?
來吧!追的越猛,艦船越密集,水雷發揮的余地越大。而且這玩意可比艦炮厲害多了,不管多堅固、多龐大的艦船,只要碰響了一枚大概率半殘,小概率直接沉沒甚至解體,最低限度也會喪失戰斗力。
“降頂帆,航向180,右舷吃風!”很快,英國艦隊就沖到了700米左右。領航長看著海圖、盯著航海鐘,撕心裂肺的發出了調整航向的命令。
“大角度轉向,甲板人員防側傾!”領航長喊完,二副接著喊。甲板上的所有人員,除了舵手之外全都跑到了右舷,用安全帶把自己牢牢固定在舷墻上。
這時操帆手們就要上演空中飛人節目了,踩著橫桁玩了命的拉扯帆索,把巨大的頂帆快速降下來用繩子固定在橫桁上,再拽著帆索像蕩秋千一樣蕩到下一層橫桁上繼續著同樣的動作。
與此同時,站在高高主桅瞭望臺里的瞭望手也有節奏的揮舞著兩面信號旗,把旗艦的命令準確傳達給后面的艦船。
和往日不同的是,在后甲板尾端多了一群水手,他們正用升降臂把水雷從木箱里抬出來,快速擰上幾根長長的觸發藥管,然后伸出船尾穩穩吊入海面,再砍斷繩索,繼續操作第二顆。
失去了羈絆的水雷依靠自身浮力處于勉強漂浮狀態,隨著波浪上下顛簸,忽而露出小半個身體,忽而又沉入水中。別看在甲板上顯得挺大個,到了海里啥也不是,幾十米之外靠肉眼就很難觀測到了。
在大海上逆風轉向,對帆船又是一個大考驗。帆降少了,可以多保持點航速,但會增加轉彎半徑,如果風力過大,還容易造成傾覆,很危險。帆降多了,安全是保證了,轉彎半徑也減少了,但由于失速太多,轉向過程會被拉長。
商船一般會選擇前者,一點點降帆轉向,半徑大點無所謂,反正也沒啥太急的事兒。但戰艦就不一樣,尤其在戰時,半徑大200米,說不定就撞到敵人船上了,必須爭分奪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