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一致對外,打敗大明帝國對亞洲海域航行權和貿易權的壟斷,讓歐洲商船可以自由航行的口號聽上去很美,也確實蠱惑了不少人甚至各國政客,但真正執行起來卻遠沒有描述的那么美好。
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威尼斯、瑞典、丹麥、波立聯邦、俄羅斯、克里米亞汗國、奧斯曼……
這些都是聯軍里的主要成員,但目前的同盟軍關系只是表象,骨子里面卻飽含著矛盾與不信任。
想讓一群互相征戰了幾百年的族群突然團結一致,可能比讓大明帝國馬上投降還難。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戰爭勝負問題了,而是復雜的政治博弈和利益分配。
“奧昆多先生、彭寧頓爵士,有些問題現在討論可能沒什么結果,我們不如把時間放在明天的作戰部署上。如果明軍戰艦繼續向海里扔那些會炸的東西,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這時有人發聲打破了尷尬氣氛,他長得挺清秀,年紀也不大,看上去和皇家學院的畢業生差不多。卻能與各國指揮官坐在一個桌子上用餐,在等級身份很嚴格的歐洲顯然應該有比較特殊的身份。
其實從他一嘴標準的巴黎腔中就能大概猜出來歷,法國軍官。再具體點的話是法國海軍中將、法國艦隊指揮官,讓.阿爾芒.德.邁勒-布雷澤,
還記得法國紅衣首相黎塞留的全稱是什么嗎?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比較一下,這兩位的全稱是不是有點像?
實際上在法國貴族的眼中這兩個名字不光像,還有很深的淵源。具體哪兒有淵源,與法國貴族的姓名結構有關,不占用太多篇幅介紹,只簡單提一下。
讓.阿爾芒和阿爾芒.讓,實際上是一個意思,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故意做的改變。
阿爾芒取自圣徒,有很濃的宗教意義。讓這個名在貴族家庭里很普遍,代表在家中的排行,就像中國伯仲叔季里的伯,也就是長子。
黎塞留最榮光的身份不是法國首相,而是紅衣主教。所以他特意把阿爾芒這個圣名提到了第一位,以此彰顯宗教身份的顯赫。
邁勒-布雷澤是個年輕人,最光榮的身份是來自哪個貴族家庭,所以把讓放在第一位,表示嫡長子的身份。阿爾芒是他從母親家族獲得的名,具體說是他舅舅的名字,也就是黎塞留首相。
沒錯,布雷澤是黎塞留的親外甥,同時又是侄女婿,因為他娶了親舅舅的侄女,標準的親上加親!
有了這么近的關系,在黎塞留對法國海軍進行改造時,年僅18歲的布雷澤就被任命為法國海軍中將。因為法國海軍沒有上將軍銜,所以中將就等同于海軍的最高指揮官了。
這不是赤果果的裙帶關系嗎!當然了,這種事在歐洲太正常不過,貴族乃至各國君王之間全是圈套圈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