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來二去的耽誤,等賑濟糧送進去,要不人死的差不多了,要不已經釀成了暴民和匪盜,為時已晚。
可這又不能算當地官府失職,洪濤親自安排錦衣衛去幾個地方駐點考察過,確實是自然條件太惡劣,非人力能改變。
最終洪濤也放棄了努力,不在這種問題上頻繁下旨指導當地官府工作了。但他并沒完全放棄,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雖然慢一些,卻能治本。
兩個字,遷徙!別誤會,這次不是官府組織的強迫移民,而是自發的遷徙。這些地區之所以貧窮,并不是當地人懶,而是自然條件太惡劣。
既然人定勝天暫時做不到,那就別和大自然較勁兒了,咱就不能換個地兒生活嗎?只要離開家鄉,去個交通便利的地區,官府就敢保證在勤勞的前提下人人不餓肚子,不受凍。
可是該往哪兒遷徙呢?大明本土適合生存、交通便利的地方,早就被開發光了,就算還有些邊角料也不夠分的。
這時候就該把眼光往海外看了,從開發了二十多年的安南、呂宋,到剛剛納入開發目錄的巴達維亞和亞齊等地,都有大片良田、種植園、礦山、伐木場、港口需要勞動力。
當地確實還有些問題沒徹底解決,比如疾病、自然災害、民族沖突等等,存在一定的風險。可是和餓肚子相比就輕多了,只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吃飽喝足肯定沒問題,保不齊還能抓到小富貴。
想的挺好,然而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每年大明本土都有幾萬人主動報名去外海領地討生活,然而從戶部、海關、稅務部統計出來的數據上看,很容易就能發現個怪現象。
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大多來自沿海富裕地區,尤以江浙、福建、廣東沿海為最。只要村子里有一戶人在海外領地站住腳,感覺生活比較容易,立刻就會有七大姑八大姨跟進,拖家帶口的往外跑。
為什么會這樣洪濤能理解,不同的地理和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這些地區要不土地少人口多,要不土地貧瘠,不做生意不出海全家都要挨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戀家,哪兒的機會多就往哪兒跑的風俗。
但這么一來就有悖于朝廷的初衷了,越窮的地方越不愛換地方,那就越待越窮,好機會全讓見過世面的人占了,會越來越富。
咋辦呢?按照洪濤之前的作風,大概率會蹦出兩個字,移民!不愿意挪窩是吧?拿朝廷的苦心當驢肝肺是吧?講道理聽不懂也不想聽是吧?那就別動嘴說了,直接派兵圍剿,村子全燒了,人全抓走,往大海船上一扔干凈利落快。
啥?仇恨?洪濤真不怕這種仇恨。等他們在新家收獲了以前不敢想的物產,一天吃上兩頓干飯之后,就算嘴上不說心里也不會有仇恨了。
就算有也沒關系,這點人分散到那么多地區幾乎等于零,達不到影響更多人的程度,根本翻不起浪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