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次洪濤卻一反常態,沒有快刀斬亂麻,而是選擇了一個見效最慢的笨辦法,以理服人!
皇帝給錦衣衛下旨,每年從100多個上了榜的貧困地區隨機挑選500名適齡兒童,由內帑出資將其安排到州府新學讀書。
畢業之后成績好的可以科舉、可以考皇家學院,成績一般或比較差的,送到建設部、工業部、化工部、農業部自建的職業學校里去,兩三年之后就是一名預備役技術工人,照樣能掙錢養家。
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呢?與海戶司里的孤兒比起來,這些孩子肯定沒那么忠誠。人家都有父母,被強迫離開家的,保不齊還得埋怨皇帝不講理呢。
洪濤要的不是忠誠,而是人性中的炫耀。這些孩子成年之后,要不成了有學問的人,要不成了技術工人,不光能養活一家人,還比大部分百姓掙得多、活的好。
這時候該干嘛了呢?九成會選擇帶著大包小包、穿著最好的衣服、拿著積攢起來的銀幣,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往家里趕。
衣錦還鄉,是漢文化圈里的基本元素之一。上到大臣下到販夫走卒,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有所成就,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回到家鄉顯擺顯擺。不管在外鄉有多風光,也不如在家鄉父老面前抖落的過癮。
這個習慣到底是好是壞,洪濤懶得琢磨,但怎么利用他真沒少費心。喜歡顯擺是吧?那好,我給你們創造使勁兒顯擺的機會,不想顯擺都不成!
哪個孩子畢業了,當地官府都會連吹帶打的去孩子家里報喜,同時再給村里人講講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好像只要出去了,不光吃飽穿暖,還遍地都是發財致富的機會。
愛信不信,等孩子們衣錦還鄉了,肯定會有人動心,忍不住也要出去看看。不用多,每個村有一兩個孩子當榜樣,就能號召幾倍、十幾倍的當地人鼓起勇氣背井離鄉去經濟更發達的地方討生活。
他們當中肯定有失敗者,但不會太多,大部分都會比守著窮鄉僻壤活得容易。倒不是外面有多好,而是偏遠地區太窮了。哪怕外鄉的雇主不給工錢,每天只給三頓飽飯吃也比窩在家里好。
除了衣錦還鄉之外,人性里還有個習慣,攀比。你家男人出去一年,回來的時候大包小包,全家人都能吃飽飯,甚至把家里人接出去享福,那我家憑啥不成啊!
這樣一來,偏遠地區的人口會逐漸流向發達地區,當流失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村莊就荒廢了,這時候官府再提遷徙的事兒阻力就會小很多,甚至得到當地人的擁護。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真有可能把大明本土里的貧困人群數量降到最低。至于說這些地方怎么辦,不用辦,在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沒必要勞民傷財去開發,有這些資源不如投入到自然條件更好的地區效率高。
那些偏遠的山山水水就讓它荒著吧,也算是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白紙,到時候該怎么規劃是他們的工作,無須自己越俎代庖。
“萬歲爺,朝鮮國王病重,駐朝鮮大使派了軍醫前去診治,說是很大可能熬不過冬天了。李氏沒有子女,旁枝也斷了血脈,如果真的無人繼承,該立還是該廢,禮部那邊都有預案,可還需請旨才能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