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洪濤又在午門親自接見了11位來自偏遠地區的優秀畢業生。先用話鼓勵一番,再賞賜些物品,就把這些火種放出宮,讓他們衣錦還鄉去了。
回到養心殿還沒暢想幾分鐘,王承恩就把一份奏折遞了上來。朝鮮李家經過這么多年的食物和藥物摧殘,終于斷了子嗣,到了該收獲的時候。但最終是繼續找個傀儡國王還是劃歸大明版圖,禮部不敢擅作主張。
“先讓禮部把找到李氏私生子的消息放出去,看看還沒有心懷鬼胎的家伙冒頭,到時候再視情況而定吧!過幾日把朝鮮特區的案卷拿出來在御前會議上討論討論,找找還有什么需要添加修改的。”
朝鮮國早在十五年前就可以劃歸大明版圖了,不能說一點反抗沒有,但也翻不起多大浪花。
此時朝鮮的主要城市里幾乎都是大明商人經營的工廠、商店,滿朝文武經過數次清洗也全都成了投明派,從民間到朝廷不存在特別的阻力。
可洪濤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朝鮮李氏徹底斷了血脈。這么做倒不是怕有人不服,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以朝鮮的自然資源,很難與其它外海領地相比。做為屬國存在,大明帝國不用擔負太多責任。說句不好聽的,就算餓死多一半朝鮮人,也沒人會指責大明皇帝草菅人命。
如果將其劃入大明版圖,那朝鮮人就成了大明百姓。這可是大幾百萬人口,不能餓著、不能凍著、不能風吹雨打,每年至少有一半糧食要由大明提供,是個純純的大負擔。
但隨著時間推移和世界格局的變化,現在朝鮮的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可以考慮并入版圖了。雖然半島上沒什么比較容易獲得的資源,還要不停輸入糧食,但那幾百萬人口升值了。
依靠武力攻占了秘魯總督區的大部分城市只是第一步,想真正在美洲大陸上站住腳,大規模移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然而有一億多人口的大明帝國居然有點鬧人荒了,荷蘭人被趕走之后,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都出現了勢力真空。這個是必須馬上填補的大窟窿,即便還不打算開發也得先占個窩。
戰爭結束后,恩鳥港總督區也得開始移民,繼續鞏固其在當地的堡壘作用,讓歐洲人從此之后斷了偷襲的念頭。
科倫坡港同樣要輸入人口,那是艘印度洋上的不沉母艦。一手掐著印度半島的卵蛋,一邊還能照看著阿拉伯海周邊各國,值得大力投入。
光是這幾個地區,粗略算算,沒二三百萬移民就起不到什么效果。一億多和二百萬聽上去好像相差很多,實際上卻很難湊齊。主要是大明本土的窮人越來越少,但凡能湊合活下去的就不愿意背井離鄉出去闖蕩。
所以這些移民就不能光靠大明本土百姓填坑了,朝鮮成了最容易獲得、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人口來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