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在這里!倉庫既然是兵部蓋的,肯定是用來儲藏軍備之物。按照軍中條例,此等建筑修建時必須達到避水、避風、避火、避雷條件,才能通過驗收。
軍工廠占用之后,不光不會荒廢還要加強,又怎么可能遭到雷擊?就算真有偶然,也不該6座倉庫一起被毀。難不成蘭州地界突然來了臺風,比呂宋島的雷暴還厲害?”
一座軍火庫炸毀本不算大事兒,這個年頭的炸藥、發射藥生產存儲都不太安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類似事件,根本不應該送到皇帝案頭上。
總參謀部為了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概率,在生產和存儲方面做了很多有效安排,從選址、修建到開工、存儲、運輸、監管,都有成文的條例。
比如存儲,按照總參謀部的規定,像炮彈、手榴彈、定裝子彈、炸藥卷這樣的爆炸物,是不能大批量存儲在一個倉庫里的。即便倉庫區很大也得分開存儲,確保一個炸了不會波及另一個,引起連鎖反應。
這些條例是總參謀制定成文下發的,但其中不少內容都有洪濤參與,根本不用翻書,全在腦子里刻印著。
聽到王承恩的描述之后,馬上就有了諸多疑點。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那這場爆炸就是人禍,肯定有責任人。
其實到這里,洪濤也沒打算插手。區區幾萬發炮彈、十幾萬發子彈、幾噸銨油炸藥、千把條步槍而已,炸就炸了。既傷不到國本,也耽誤不了前線部隊的供應。
然而當他聽到兵部、工業部、總參謀部派去調查法的人員在回程遭了車禍全都遇難之后,腦海里頓時又浮現出一個場景,殺人滅口!
爆炸年年有,車禍也年年有,但爆炸和車禍碰到一起,死的還是調查組,碰巧的概率就相對低很多了,值得詳細過問下。
“若不是雷電,又該是什么?”
皇帝所講的東西王承恩基本全能聽懂,只是不清楚為什么炸了那么多次,甚至連皇家火藥廠的倉庫也炸過,皇帝卻獨對此次這么上心。
“還記得景陽二年王恭廠爆炸嗎?”洪濤沒有直接回答為什么,而是用問題代替了答案。
“啊!難不成是人禍?”有時候問題會比答案更能讓人頓悟,王承恩當然知道王恭廠爆炸,當年蹴鞠隊可是全程參與了的,而他就是蹴鞠隊的隊長!
“是不是人禍目前下結論尚且過早,但可以查查。”雖然有諸多疑點,洪濤仍舊不能下結論就是人為,巧合的概率再小也是存在的。
況且為什么會有人冒著巨大風險去炸毀一座對大明軍隊無關緊要的彈藥庫,事后還要謀殺前來調查的朝廷官員,目前還找不到合乎情理的解釋。
“是讓總參謀部派人,還是由錦衣衛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