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不光完成了任務,還給當地百姓創造了幾百個工作名額,當年就受到了總參謀部和皇帝的當面嘉獎,成為了當時的榜樣。
賈鎰徽的收獲更大,自打兵工廠建好,還沒完全投入生產,在邊學邊干階段就盈利了。他說的還真沒錯,干工廠確實比種地掙錢。他也沒食言,把兵工廠的絕大部分工作崗位都給了當初聽他話出賣土地的農戶。
此后四五年間,金縣兵工廠進行了三次擴張,從最初僅能生產定裝紙殼彈一種產品,慢慢發展成為陜西省內比較大型的民營兵工廠。
產品也豐富到了步槍、轉輪手槍、銅殼炮彈、子彈、手榴彈等,錢更是沒少掙,還利用與軍方合作的人脈關系,在陜西省內投資了一些煤礦、油田和相關產業。
完成了當初對鄉親們的許諾,也實現了讓家族在自己手上發展壯大的夙愿,可賈鎰徽反倒覺得自己越來越窮了。
自打干上工廠,半輩子窩在村里,最遠只到過縣城的賈鎰徽終于有機會走出去了,且一步步越走越遠。
先是帶著全部身家坐軍用軌道馬車去了趟西安府,見到了幾十年來從未見過的人和事。又借著拿許可的機會進了趟京城,頭一次上了竭云樓、頭一次請客吃飯花了9枚足兩銀幣。
要知道金縣縣令每個月的俸祿加在一起也才12枚銀幣,這還是景陽皇帝大幅度提高了官員俸祿之后,若是再往前退到萬歷朝,中縣縣令每月俸祿折合銀不過7兩多,真不夠到大城市的大酒樓上吃頓飯的。
隨著金縣兵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產品越來越豐富,賈老爺去的地方也越來越多,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不是刻意游山玩水,多半是為了采購原材料不得不出差,少半也是借著出差的契機順路轉轉。
除了去的地方多了、見識廣了,最令賈鎰徽得意的還是人。認識了很多生意人,并從他們那里學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識和經營之道。
然后他就發現在金縣風光無限的賈家和兵工廠,到了蘭州府地界里可能還算個東西,到了江浙地區就顯得很普通了。京城左近的大工廠基本都是皇家入股的,肯定沒法比,可和廣東福建等地的私營工廠一比仍舊很渺小。
據說在呂宋和安南特區還有更龐大的私人工廠和種植園,那些股東和家族才稱得上大買賣家,只可惜賈老爺始終沒抽出功夫去看看。
但沒關系,光本土的大商人就夠他學一陣兒的了。那些專門為遠洋貿易生產產品的工廠才是賺銀子的大戶,不論春夏秋冬,也不管打仗還是和平,只要大海船靠港了,就有小山般的貨物運上去,換回來一箱箱的銀幣。
或者等價的日月銀行兌票,輕飄飄一張紙就能從銀行里兌出成千上萬的銀幣和金幣。每當此時,不用別人說,他就覺得自己真是只井底之蛙,還在老宅后院里挖地窖埋銀幣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