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巨大的差距,除了羨慕嫉妒之外,奮起直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那些跨洋貿易的大買賣不光需要本錢,還得有足夠的知識和人脈。想從頭學也不是不能,但太耗費時間了,以自己這把年紀怕是來不及。
不光自己來不及,下一代同樣夠嗆。幾個兒子連同侄子小時候頂多上過幾天私塾,待到景陽皇帝推行新學時早就過了讀書的年齡。孫子輩的倒是趕上好時候了,可惜年歲太小,短時間內還上不了臺面主持家業。
等孫子們長大成人?那是絕對來不及的。即便沒人教導,賈鎰徽也知道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
要不是當初自己力排眾議、傾家蕩產抓住了建兵工廠的機會,現在拿著錢也沒地方找這么好的買賣了。賺錢的機會總是沒有想掙錢的人多,趕不上這一波,下一波什么時候還有就很難講了。
所以堅決不能等,必須爭分奪秒的抓住大好時機,拼了命的鉆營發展。先把家業做大,給孫子們打下堅實的基礎,等他們長大之后才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可踏踏實實做實業投入太大、積累太慢,搞遠洋貿易又不具備條件,還沒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搏出海經營種植園的魄力,該怎么快速發展呢?
這時候就要討論人脈的優勢了!只要認識的人足夠多,總能從中發掘出各種機會。這不,在一次去寧波府采購日本硫磺時,老客戶帶來了兩位當地富商,杯觥交錯間就聊起了生意經。
其中一名王姓商人在得知賈家在蘭州府有兵工廠后頓時熱情多了幾分,并在酒宴之后執意做東,又去當地最有名的花船上流連了一宿。
第二天醒來,他才神神秘秘的道出了原委,要給賈鎰徽指出條掙大錢的門道。兩個字,走私!四個字,走私軍械!
大明帝國的特產很多,從傳統的瓷器、絲綢、茶葉到后來的可可粉、鯨油、鐘表、玻璃、機械、棉毛紡織品。再加上這些年新興的橡膠、薄荷、化肥、染料、燃料油、藥品,每樣都是蝎子拉屎獨一份,在海外的價格和銷路都很堅挺。
但這些常規產品從剛一面世起就被有眼光的大商戶盯上了,等他們經營了一段時間、縷清了各處環節之后,外人就很難再插足了,只能加入進去賺點辛苦錢,大肥肉肯定吃不上。
想吃大肥肉就得去皇家學院每年舉辦的拍賣會上購買專利權,從一種新產品的建廠、大規模生產,到打開銷路、積累大客戶開始干,一步步的慢慢來。
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三五年都是不掙錢甚至賠錢的鋪墊期,只有把這些環節都捋順了才能進入收獲期。
可是這種投資一般人玩不動,一戶兩戶的大商人同樣玩不動。視規模大小和產值高低,需要好幾家甚至十好幾家大商人聯合起來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不能光看著人家掙錢時的風光,也得算算他們投入時的心悸。那可真是用銀子硬生生砸出來的,稍不留意就可能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