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是讓他們外放,還是萬里之外,手里再攥上大把的實權,心態可就真不一樣了。即便把王承恩和魏三派過去,洪濤也不敢保證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們還能像現在一樣忠心耿耿。
人這玩意是會隨著環境、地位的改變不停變化的,官員如此,太監也一樣,他們都是人,都逃不脫人性中的缺陷。
如果自己真這么干了,等他們犯錯之后大部分罪責都是自己的。這不是故意把人往火坑里推嘛,生怕他們沒機會犯大錯。
“朕直說了吧,恢復太監鎮守地方的舊例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辦法已經被證明過不可取了,何必要再試一次呢?
至于說海外領地總督會不會尾大不掉,朕以為是沒有任何辦法完全杜絕的,只能把概率盡可能降到最低,具體措施無非這么幾種。
第一,要敢于放權。越是束手束腳越容易引發逆反心理,從而對朝廷產生不信任感。
可以仿照當年的呂宋模式,由總督領政務和部分人事安排,但無權干涉軍事。為此海軍和陸軍都要增設新都司以方便部署,仍以三年為期輪換。
第二,要有嚴密的監管措施。總參統計司、錦衣衛和皇家顧問處都要派駐分支機構,人員也要做定期部分輪換,及時將海外領地主要官員的情況向朝廷匯報。
第三,要有未雨綢繆的準備。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兩位愛卿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該有的預防措施必須得有。不是朕不信任眾臣工,而是職責所在不得不防。
目前朕能想到的措施大體上分為兩種,針對個人與針對整體。個人嘛,很好理解,既然總督一職是流官,任期內就不要在當地購置產業、攜帶子女了。
整體稍微復雜些,北美洲西部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經過幾年的開發之后絕大部分民生、軍用物資基本都能自給自足,這是好事。
但出于安全考量,朝廷可以故意挑選一兩項關鍵產業不予發展。這樣一來等于人為的破壞了總督區自給自足的格局,強迫其對本土有一定依賴性,應該對降低風險有一定幫助。
不過在選擇產業時要特別留意,不要選體積大、重量大、易模仿、不方便海上運輸的,那樣會給海運部門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朕建議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多征求化工部的意見,畢尚書應該有比較完美的答案。”
其實不用袁應泰和李如樟等人提醒,洪濤也會在這些方面多加留意的。而且這個工作從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劃了,當年的呂宋、安南、內蒙古、葉爾羌、恩鳥港特區都是試驗品。
但經過這么多年的測試和經驗教訓總結,最終還是沒找到能一勞永逸的辦法,或者說世界上壓根兒就不存在這種辦法,只能在概率上盡最大可能往下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