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9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了帷幕。沒錯,就是世界大戰。雖然交戰雙方是歐洲主要國家與大明帝國,總數量不超過十五個國家,但其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地區、人口,卻占了全世界的七成以上。
戰爭共分成了北中南三個主要戰區和美洲西海岸一個分戰區,最終的結果是一邊倒的。大明帝國在北方、西亞、南非三個主要戰區和美洲西海岸分戰區均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其中最令歐洲各國垂頭喪氣的就是恩鳥港之戰,聯軍以200多艘戰艦、3萬多各國精銳,用借道偷襲、海上圍困、逼迫當地土著反正、夜間登陸等人類能想到的所有辦法進攻了半個多月。
除了獲得了一座防守并不嚴密的恩鳥城之外,剩下的全是損失。最終還得借著夜幕掩護悄悄撤退,過程中又被大明海軍的武裝貨船隊給撞破了行蹤。
導致大明陸軍在岸上發起了反擊,只用幾個小時就把聯軍花費十多天構筑的沙灘營地沖的七零八落。少一半守在沙灘的聯軍士兵投降了,多一半不得不沿著河流向北跑,去與占據了恩鳥城的法國陸軍匯合,尋求保護。
在此之后,歐洲聯軍被分割成了陸地和海洋兩部分,互相之間很難聯絡,更不要提偷偷撤退了。
努力了三天,損失了20多艘戰艦之后,聯軍總指揮官伯恩哈德果斷下令拋棄陸上的軍隊,趁著夜色全體撤退。哪怕還有好幾千法國最精銳的陸軍在恩鳥城內等待救援,也毫不猶豫的來了個壯士斷腕。
也正是由于他的果斷,才讓燕不死和王鐵錨的圍點打援計劃泡了湯。等他倆發現聯軍艦隊一夜之間消失得干干凈凈之后,馬上召集艦隊向西追了600多公里,除了兩艘桅桿受損的荷蘭私掠船之外什么也沒找到。
至于說在北方戰區和西亞戰區損失的幾萬軍隊,歐洲各國并不是很在意。俄羅斯人、克里米亞人啥時候能算成人了,只是一群會說話的畜生而已,全死光了才好呢。
奧斯曼人倒是可以稱為人,可他們歷來是基督教國家的敵人,同樣是全死光了才好。只有波立聯邦和威尼斯雇傭軍稍微可惜點,也僅僅是可惜點而已,離傷筋動骨還遠呢。
沉在恩鳥港的50多艘戰艦和被迫留下的1萬多陸軍,才讓歐洲各國真真切切的感到了肉疼。那可都是從各國常備軍里選出來的精銳,除了人之外,裝備和待遇也是最好的。就這么沒了,豈止肉疼,心和肝也跟著一起疼!
但再疼也改變不了戰敗的事實,當最先返回歐洲的快速巡洋艦停靠在阿姆斯特丹港后,教堂里很快響起了鐘聲。不是慶祝勝利迎接英雄,而是悲哀的喪鐘。唱詩班不停念誦著祝福詩,為本教區出征的將士們祈福。
祈禱他們能活著回來,否則這個冬天很多土地將荒蕪,眾多作坊得停工,連碼頭上停靠的船只也無法揚帆遠航了。
烏合之眾有個特點,順風順水的時候尚能團結對外,一旦遇到了逆境,不用猶豫,馬上開始各家自掃門前雪,一心一意為自身利益考慮,什么盟友盟軍,全去他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