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后世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滌的歐洲,還能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方面趨同,一起抱團取暖的話,那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文化、宗教、民族、地域,包括語言和生活習慣,這時候的歐洲各國是完全分裂的,就算沒有外敵他們自己也已經互毆了幾十年,且一直沒見到和平的曙光。
但有些歐洲首腦還是挺睿智的,比如黎塞留首相、奧蘭治親王。他們更傾向于徹底解決歐洲各國的內部問題,這才利用了大明帝國的強勢表現,將其塑造為全歐洲致富的假想敵,試圖通過一場獲利非常大的戰爭來彌合各國之間已經存在的裂痕。
愿望很好,手段也挺巧妙,前半程的操作堪稱完美,只是到了真刀真槍對壘的后半程有些拉胯。最終雞飛蛋打,不光沒撈到足夠多的好處,還把投資賠掉了大半。
也就是奧蘭治親王和黎塞留首相在各自國家里聲望很高、權力抓的也比較穩,又深得國王和議會的信任。否則不用等戰敗的聯軍返回,他們倆就得被送上斷頭臺。
就算逃過一劫,還保住了職位,此時此刻面對鋪天蓋地的責問和根本無法妥善處理的爛攤子,他們倆也都身心疲憊、焦頭爛額。
領頭羊都老實了,剩下這群打算跟風報仇或者占便宜的國王們也沒有了繼續叫囂的勇氣和能力,全都縮起腦袋掰著手指頭算算拉了多少饑荒,得勒多少年褲腰帶,或者讓百姓多勒幾圈!
其實和他們相比還有更慘的,就在歐洲聯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君士坦丁堡的當天夜里,穆拉德四世在托普卡帕宮暴斃身亡,享年27歲。
這是對外的說法,實際上這位年輕蘇丹是喝悶酒喝死的。眼看著近衛軍團強攻法奧港無果,傷亡慘重,威尼斯雇傭軍又在蘇伊士港被揍得找不到北,加入歐洲聯軍時的豪情壯志逐漸冷卻了下來。
本指望聯軍能在北方和恩鳥港扳回一局,這樣奧斯曼蘇丹國還有翻本的機會。誰承想先是北方戰場大潰敗,幾萬俄羅斯和波立聯邦軍隊十不存一,接著又是聯軍艦隊在恩鳥港大撤退,徹底掐滅了回本的希望。
27歲,正是人生中心氣最高、精力最旺盛、最敢想敢干的年紀。突然遭受如此重大的打擊,把所有希望全都活生生掐滅,該是多大的精神打擊啊。
然后這位蘇丹就在皇宮里徹夜豪飲,最終自己把自己喝死了。雖然不是自殺,本質上也沒什么區別。
大膽猜測一下穆拉德四世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希望能一醉不醒,那樣天亮后就不用面對一群貪婪的貴族和嗷嗷待哺的國民了。
國王死了,國家還得繼續。可穆拉德四世沒有子嗣,兄弟也沒有,全被他殺光了,該由誰來繼位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