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想投降了,也已經為投降開始準備了,為什么突然又要自殺呢?太不符合邏輯了,所以他殺的可能性更大。
可到底是誰謀殺了薩菲沙赫,海軍統計司也提供不了確實證據。他們只是有個推測,按照誰受益誰有動機的原則推理,薩菲沙赫的妻子是第一嫌疑人。
薩菲沙赫的兒子當時只有6歲,如果薩菲沙赫死了,肯定是由這個兒子繼位。可6歲的小孩子根本管理不了國家,就得由薩菲沙赫的妻子、新任小沙赫的母親來攝政,或者叫垂簾聽政!
這時候肯定會有讀者要問,奧斯曼蘇丹也是垂簾聽政,為什么不懷疑柯塞姆太后是兇手,新手殺死了兒子穆拉德四世呢?
問的很對,確實有這方面的可能。但經過對現有材料的詳細分析推理,穆拉德四世的死對柯塞姆并沒有太大好處。萬一近衛軍團和貴族們不愿意讓一個瘋子王子繼位,柯塞姆可能還會面臨很大危險。
而薩菲沙赫的妻子可汗姆獲利的可能性就太大了,她不光把親生兒子推上了沙赫位置,本人還成了攝政太后。在權力欲望方面是不分男女的,許男人為了權力殺父弒兄,就得許女人為了權力謀殺親夫。
那可汗姆做為王后有能力在殺了丈夫之后大權獨攬嗎?波斯貴族們難道都是笨蛋嗎。關于這個問題,海軍統計司也給出了比較詳實的證據,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民族。
安娜.可汗姆不是波斯人,她出生在亞美尼亞。在16世紀到17世紀這段時間里,亞美尼亞人對奧斯曼人非常恨,因為經常挨揍。
穆拉德四世在決定與奧斯曼人開戰前,為了拉攏更多支持者,就用聯姻的方式拉攏了亞美尼亞貴族,讓他們出人又出錢與奧斯曼人死磕。
可是穆拉德四世沒有堅持如一,在這次的世界大戰中放棄了原來的訴求,轉而與奧斯曼人和平共處了,并打壓了堅決要和奧斯曼人戰斗到底的亞美尼亞貴族,這就埋下了禍根。
如果穆拉德四世的策略是對的,亞美尼亞貴族們就沒機會翻身了。然而事實證明穆拉德四世不光錯了,還大錯特錯,并因此要遭受大明帝國報復。
然后亞美尼亞貴族們就有機可乘了,借著與大明帝國修復關系的說辭干掉穆拉德四世,恐怕也是一部分波斯貴族的想法。
畢竟空口白牙的與大明交涉太沒誠意了,換個與奧斯曼蘇丹國不共戴天的沙赫掌權更符合大明帝國利益,也就更好說話了。
到底波斯內部發生了什么樣的變故,大明帝國又是什么態度,歐洲人真顧不過來。他們更在意的是另一個國家的反應,沙皇俄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