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前有王徵,后有王家楨,你們兩位今日真讓朕欣慰啊。眾愛卿,兩位王尚書言之切切,字字珠璣,當面直諫,乃國之棟梁也!”
就在群臣都半張著嘴為王家楨此番言論暗暗擔憂時,皇帝又站出來定基調了。不光肯定了王家楨的言論,還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是否允許民間繼續經營軍工產業,只是朝廷的一紙政令。以目前大明帝國的工業基礎,朕相信無論與否都不會影響軍隊戰斗力。
然而朕曾多次說過,在制定政策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管理者執行是否方便,而是該多想想百姓們接受起來能否順暢。如果只是朕和諸位方便了,百姓們卻要為此承擔很大損失,那就是昏君和佞臣!
朕肯定不想被國民稱作昏君,眾愛卿應該也不想背負罵名。所以呢,朕和諸位就得把麻煩多留給自己一點,把方便多讓給百姓一些。
僅就這件事而言,朕有個小想法由來已久,今日正好借此機會說出來議一議是否合用。首先聲明,不要光局限于軍工產業,可以套用到各行各業中去,多挑一挑弊病。”
看到有要冷場的趨勢,洪濤不得不站起身做總結性發言了。隨著皇位越來越穩固、皇權越來越集中,想縮在后面聽大臣們唇槍舌劍各抒己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很多時候御前會議就是一言堂,大臣們先介紹下某件事的來龍去脈,再被逼著表態,然后就等著皇帝長篇大論或者借題發揮了。最后集體高呼圣上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散場!
不是大臣們不想暢所欲言,也不是怕禍從口出,而是手里的權力越來越小,也就沒有了應該擔負的義務。那還瞎摻合啥嘛,誰權力大誰做主唄,剩下全是聽喝的,讓咋干就咋干。
也就是像王徵、王家楨、左光斗、袁應泰這樣的老派臣子還有可能在某種時刻偶然爆發點直臣的血性,估計把他們這一代熬走,以后上來的大臣們會越來越俯首帖耳,完全成了皇帝的辦事員。
這樣子是好還是不好呢?問題就不該這么問。政治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不適合。后世都說奴隸制不好,然而把那些說的人扔到4000年前去,他們首選的肯定也是奴隸制。
在那個時代環境里,受人口數量、生產力水平、自然條件限制,無論搞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沒有土壤,甚至提出主義都是多余的。
就眼下而言,自己有能力帶領大明高速前進,確實不需要更多人來參與決策。大臣們都當辦事員,踏踏實實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反倒是最效率、內耗最小的模式。
然而等自己無力掌控全局時,這種模式就必須改變,否則掌控方向盤的人翻了糊涂,
“朝令夕改肯定是不成的,即便要改,也得留出足夠時間讓民營資本從容撤出。朕建議還是不要一刀切的好,那樣除了好管理之外沒有半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