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老姐妹接話:“就是這么個理兒!婆婆太掏心掏肺,媳婦反而覺得你上趕著。稍微遠著點,她倒知道往前湊了。”
張玉梅聽著,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起這些年的種種,突然明白了什么。
回家后,她破天荒地沒有像往常一樣給兒子家打電話問需要什么。第二天,她和老伴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的書法班,還訂了去云南的旅行團。
第一個周末沒去兒子家,小雅打來電話:“媽,這周不過來嗎?寶寶想爺爺奶奶了。”
張玉梅平靜地說:“我們報了個班,周末要上課。你們自己照顧好自己。”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小雅才說:“那好吧,你們注意身體。”
掛掉電話,張玉梅心里莫名輕松了些。
旅行出發前,張玉梅給兒子家送去一些自己做的小菜,但沒有像往常那樣大包小包地帶東西。小雅看到婆婆只拎著幾個保鮮盒,眼神有些驚訝。
“媽,你們要去多久啊?”“半個月吧,趕在雨季前去看看。”“那...寶寶會想你們的。”張玉梅笑笑:“半個月很快的,你們也趁機過過二人世界。”
她沒像以前那樣事無巨細地交代孩子的注意事項,也沒留下生活費。走出兒子家時,張玉梅第一次沒有回頭。
云南的藍天白云讓老兩口心情舒暢。張玉梅破天荒地沒有每天往家里發照片,只在朋友圈分享了幾張風景照。奇怪的是,小雅反而每條都點贊,還評論:“爸媽玩得開心!”
旅行回來后,張玉梅沒有立即去兒子家,而是先把照片整理成冊。第三天,小雅帶著孫子來了。
“寶寶一直吵著要見爺爺奶奶。”小雅說著,拿出一個盒子,“這是同事從國外帶的保健品,對腰椎好,媽你試試。”
張玉梅有些驚訝,這是媳婦第一次主動給她買禮物。
那天下午,小雅居然破天荒地幫忙做了晚飯,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菜。吃飯時,她說:“媽,你不在這些天,我才發現帶孩子這么累。以前真是辛苦你了。”
張玉梅的眼眶突然熱了。她低下頭,假裝被米飯嗆到。
后來,婆媳關系奇跡般地緩和了許多。張玉梅不再事無巨細地過問兒子家的生活,反而小雅會經常打電話來請教問題。她不再大包大攬地給錢給物,但偶爾給孫子買件衣服或玩具,媳婦反而會真心地道謝。
一天下午,趙阿姨來串門,驚訝地發現張玉梅在家插花聽音樂,而不是像往常一樣在兒子家幫忙帶孩子。
“想通了,”張玉梅笑著說,“血緣是先天綁定,婚姻只是后天合作。我把媳婦當閨女期待,就是自找煩惱。現在好了,保持點距離,反而處得更自在。”
趙阿姨若有所思:“是啊,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咱們這把年紀,先把自己過好,才有余力照亮別人。”
窗外陽光正好,張玉梅瞇起眼睛。她想起母親說過的話:婆媳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端過去還不會涼的距離。
原來,真心不必掏出來給人看,放在那里,該看見的人自然會看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