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也很痛苦,她覺得最對不起的人就是你。”
林晚放下手機,沒有回復。能誤會什么?她親眼見過他們手牽手在商場逛街,那親昵的姿態絕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那天她本是去買給周明的生日禮物,想給他個驚喜,沒想到驚喜成了驚嚇。
她沒當場揭穿,默默回家了。周明晚上回來還假裝無事發生,直到她平靜地問:“你和楊晴什么時候開始的?”
那一刻周明臉上的表情復雜得難以形容,驚慌,羞愧,但最后竟然有一絲解脫。
“半年了。”他說,“本來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告訴你......”
林晚當時出奇地冷靜,沒有哭鬧,只是點點頭說“知道了”,然后就進臥室關上了門。那晚周明睡在客廳,從此他們開始了分居生活。
夜深了,林晚卻毫無睡意。她打開電腦,無意中點進了一個許久不用的博客。最新的一篇日志還是五年前寫的,關于父母相繼離世后的感受。那時她寫道:“生命如此脆弱,我們該如何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諷刺的是,寫下這些話時,她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幸福的家庭和真摯的友情。
博客有一條新留言,來自一個陌生賬號:“無意中讀到您的文章,感同身受。我也失去了至親之人,至今仍在學習如何與悲傷共存。”
林晚看了看時間,凌晨一點十五分。她鬼使神差地回復了那條留言:“有時候我覺得,悲傷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不再是我需要克服的東西,而是與我共存的狀態。”
沒想到對方幾乎立刻回復了:“深夜未眠的人,各有各的心事。希望你不介意陌生人的問候。”
就這樣,林晚和一個名叫“南山客”的陌生人聊了起來。對方言語間透著溫和與理解,不說空洞的安慰話,只是靜靜地傾聽。林晚罕見地敞開心扉,講述了婚姻破裂和友情背叛的事,這些連對兒子都沒完全說出口的話,卻對一個陌生人傾吐了。
“有時候真想一走了之,感覺沒什么值得留戀的了。”她寫道。
南山客回復:“我年輕時也曾這么想。后來一位長者告訴我,當我們疲憊到想要永遠睡去時,或許只是因為需要一場真正的休息,而不是終結。”
“如何區分休息與終結?”林晚問。
“休息是為了醒來后重新開始,終結則否。”南山客回答,“給自己一點時間,或許會發現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寬廣。”
聊天持續到天邊泛白。最后南山客說:“秋天雖然凄涼,但也有它獨特的美。明天若是有空,不妨去公園看看銀杏,這個季節正是它們最燦爛的時候。”
林晚答應了,并非真的想去,只是不忍辜負對方的好意。
第二天是周六,林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打開手機,周明又發來幾條消息,語氣越來越焦急,說要回來取一些東西。林晚簡單回復:“隨時都可以,我在家。”
下午門鈴響了,來的不僅是周明,還有楊晴。兩人站在門外,像一對做錯事的孩子。
“進來吧。”林晚平靜地說,側身讓開路。
周明看起來瘦了些,眼袋很重。楊晴則低著頭,不敢與林晚對視。他們結婚時買的沙發,如今坐著三個人,卻物是人非。
“晚晚,我......”楊晴剛一開口就哽咽了。
“直接說事吧,你們來取什么?”林晚打斷她。
周明深吸一口氣:“我還是想好好談談離婚的事。財產分割,房子......我知道我對不起你,但希望我們能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