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姨微微點頭,開始收拾碗筷。她的動作依然利落,但肩膀似乎放松了許多。
從那天起,林太太和趙阿姨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午餐時,如果是剩菜,林太太會自己熱來吃,而趙阿姨則簡單地炒一兩個菜。有時,林太太也會嘗一嘗趙阿姨的手藝,稱贊幾句。她們不再一起吃飯,但關系反而緩和了許多。
有一天,林太太無意中聽到趙阿姨和小輝的對話。
“趙阿姨,你為什么總是把自己關在廚房里吃飯啊?”小輝好奇地問。
“這是規矩,”趙阿姨溫和地回答,“保姆不該和主家同桌吃飯。”
“可我覺得沒關系啊,”小輝說,“你做的飯那么好吃,應該跟我們一起吃才對。”
趙阿姨笑了:“你有這個心,阿姨就很高興了。”
林太太站在門外,心里泛起一絲愧疚。她開始明白,趙阿姨的“玻璃心”背后,是強烈的自尊和對職業界限的清晰認知。在這個城市里,有無數像趙阿姨這樣的保姆,她們從農村來到城市,在別人的家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既要維護尊嚴,又要適應現代家庭的種種要求。
一個月后,趙阿姨的兒子結婚,她請了三天假回老家參加婚禮。回來時,她帶了一大包家鄉特產,還有一盒喜糖。
“這是我兒媳特意準備的,說是感謝主家對我的照顧。”趙阿姨把喜糖遞給林太太。
林太太接過喜糖,心里暖暖的。她注意到趙阿姨手腕上戴著一只嶄新的銀鐲子,在陽光下閃著溫潤的光澤。
“新買的鐲子?很漂亮。”林太太稱贊道。
趙阿姨摸了摸鐲子,臉上浮現出難得的柔和:“兒媳婦送的。她說我做保姆辛苦,這是她的一點心意。”
那一刻,林太太突然意識到,趙阿姨不僅僅是她家的保姆,更是一個有自己生活和尊嚴的人。她在廚房與餐桌之間劃下的那條線,不是矯情,而是她對自我價值的堅守。
晚上,林太太對丈夫說:“我想給趙阿姨漲點工資。”
“怎么突然這么想?”林先生有些意外。
“因為她值得。”林太太說,“一個好保姆,不僅要有技能,更要有尊嚴。而有尊嚴的保姆,才會真正把這個家放在心上。”
第二天,當林太太把這個決定告訴趙阿姨時,趙阿姨只是平靜地點點頭:“謝謝林太太。”
沒有過多的感激涕零,也沒有虛偽的推辭,就像接受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后,她轉身回到廚房,開始準備午餐。刀落在案板上的聲音依然清脆而有節奏,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尊嚴與妥協、邊界與理解的故事。
林太太站在廚房門口,看著趙阿姨忙碌的背影,突然覺得,那些曾經讓她耿耿于懷的原則和界限,其實都是生活中最真實的部分。在這個充斥著交易與計算的都市里,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餃子也好,炒菜也罷,不過是餐桌上的選擇。而在這選擇背后,是兩個女人在不同人生軌跡上,終于找到的相互理解與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