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處下午去姑姑家。
到了姑姑家的大四合院。
小時候來過,但是那時候記憶中,就覺得像是大平房,市中心的大平房,感覺還沒有自家高樓住著舒服。
自家房子不大,但是暖和。
那時候覺得四合院像是鄉下的院子一樣,玩的地方多,吃完飯可以到處跑。
長大后好像就沒來過了。
再來,還有一些小時候的記憶。
院子里有個大水缸,里面有魚有花,當時總趴在水缸邊看魚,被表弟爺爺叫下來。
再來才發現這水缸原來不高啊,記憶中是要雙手扒缸巖,肚子挺一挺才爬上來的,原來自己那時候那么矮。
表弟的爺爺,記憶中老爺子很老了。
結果再見,老爺子還是那樣老,好像沒有更老。
姑姑每年過年或者暑假有見,變化不顯,但是和記憶中的時候,老很多了,有白頭發了。
姑姑知道他來,很高興,早早收拾準備了好多好吃的。
外頭風大,老爺子沒有出去遛彎,只能在自家遛彎。
其實對老爺子來說,幾億賣房都沒有意義,他又活不了幾年,他要那些錢干啥,自己退休金很高,四合院住的很舒服,人老了就喜歡接地氣的生活,高樓什么的住不習慣,腳不踩地,不踏實。
他的理論跟廖教授的有點類似,地盤要大,年紀大出門遛彎,有個好歹,摔了,年輕人還不敢扶,擔心我訛他,在自家遛彎,地面平平的,風也小,舒坦。
老爺子也挺喜歡楊處的。
主要一對比,自家孫子實在太不成器。
老爺子自己退休金很高,兒子雖然不是很成器,好歹也是穩穩當當。
到孫子這里,一代不如一代了,老爺子是有點發愁的,去私企上班,都是他爸找關系打招呼給安排進去的,現在你年輕力壯,人家要你,等你三十多四十多,身邊一堆事,要照顧老小,精力也不比年輕,要的錢還不少,老板不開你開誰。
反正老爺子的觀念,給誰打工不如給國家打工穩妥。
兒媳這個侄兒就很穩妥,看著就是很靠譜很懂事。
小時候就很好玩的小子,說話老成,愿意陪他這個老頭嘮嗑。
多年不見,老爺子和他聊了一下午,發現小伙子一些觀點比自己那老大不小的兒子還超前懂的多一些。
人比人氣死人。
難怪自家一代不如一代。
兒媳娘家卻有興盛的趨勢。
雖然是在三四線的城市,這孩子的談吐就看出家教很好,父母很好……
家里有做飯阿姨,姑姑還幫忙上手了。
很豐盛的一頓,海陸空都有。
也有清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