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去的路上,今天大家一塊走回去的。
學生時代最好的感覺,大約是這時候一群人一塊做一件事。
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
一群人,而且感情突飛猛進。
在這個集體里,感覺很不一樣。跟未來的同事關系,新的朋友關系都不一樣。
學生時代的集體,是最純粹的集體了,沒有什么利益沖突,共同進步。
同事之間可能還有升職競爭壓力,就算沒有競爭,平時一起當牛做馬,下班也不想見對方,下班后還見到同事有一種加班的錯覺,所以別說什么團建了,團建對年輕人來說就是另類加班。
而年紀大之后認識的新朋友,碰雷的概率高,很容易被詐騙,主要年紀大很難那么純粹的對別人掏心掏肺,忽然有個人讓你想掏心掏肺,那么有可能真的需要掏心掏肺。
結婚也要趁早,稀里糊涂容易結婚,年紀大的想清楚了,就不想結了。
上學的時候的朋友是國家幫你篩選一遍,你自己又篩選一遍,最終最符合三觀的成為了朋友,這樣相處就愉快多了。
不過現在大學跟過去也不一樣,現在生源更多,像八十年代那時候的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那個年代好像更具浪漫氣質,是三句話可以托付一生的。
一群人忙忙碌碌吃吃喝喝,當做社會實踐一樣。
楊處把舍友得到了一家私房菜館,他去幫忙的事情,在家庭群里說了。
本來他還擔心老媽會批評他不務正業,沒有想到邊主任出乎意料的通情達理,居然說飯店這種地方,也很鍛煉人,形形色色的人都能遇見,而且是在校內,也算是個很好的平臺,去鍛煉鍛煉也可以。
邊主任其實一直覺得自己兒子太飄,沒有見過人間疾苦。
做媽媽的是這樣的,不舍得孩子受苦,又擔心孩子現在不受苦,將來要吃大苦。
既然在校內,又是他舍友的事情,他去幫忙,既鍛煉了自己,又能更好的拉近和舍友的關系,邊主任覺得挺好,鼓勵,其實大四,普通本科,不搞研究的話,要學的課本知識,學多深其實也來不及了,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大喬不跟家里說這個,他家人覺得這孩子就在學校混日子,能混個國家獎學金,全家人都覺得今年可能是拜天公拜的時辰比較好。
家里人只要覺得這娃在學校就行,出不了大亂子。
肖哥家人更不管他,同樣的年紀,肖哥已經成為家里的頂梁柱了,家里有事要問他。
反而是馮浩,他大約是變化太大了,他還不好跟爸媽說,說了擔心爸媽以為他被騙了啥,跑學校來看他,大約就是在爸媽心里他還是浩浩,沒見面的話,那個感覺轉不過來。
只是做了兩天菜,他自己先覺得好像有點不那么好玩。
總覺得重復性有點高,要是日復一日的這樣做,是不是有點無聊?
而且年輕人路都沒有走穩的時候,就想起飛了。
有時候覺得這么好吃的食物,應該賣很貴,但是定價特別高,客源可能就少了,學校這邊的私房菜館其實還是小資版本的輕食,而不是那種米其林之類的,而且如果只考慮賺錢,那就會考慮壓縮成本之類的,之后慢慢的初衷有可能就改變了。
或者他都沒有什么初衷,就稀里糊涂的接了一家私房菜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