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身這一點上面,早已大大落后。
這其實也不能怪他。
最重要的一點是,原身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親娘又死了!
有娘的孩子是一塊寶,沒娘的孩子是根草。
呂氏撫養他,表面上對他很好,實際上可沒有安什么好心。
比如說,朱標病重的時候,呂氏就故意安排朱允炆日夜侍候,而讓朱允熥去玩。
朱標死了,呂氏千叮萬囑讓朱允炆極盡悲傷,拼命哭泣,甚至不吃不喝。
卻勸朱允熥不要傷心難過,該玩玩,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
其用意就很明顯了。
原身年幼無知,也就是他穿越過來之后,才對這一切洞若觀火。
聽到老朱的問話,朱允熥哭泣著說道:“爹爹剛走的時候,我并不覺得悲傷難過。”
“我一直覺得爹爹還沒走,還在我的身邊,還在看著我。”
“我不相信他走了!皇爺爺,我不相信啊!”
他拼命哭,哭得肝腸寸斷。
老朱一下子愣住了。
是啊!
大妹子走的時候,兒子朱標走的時候,他也是這樣的。
并沒有立刻就感到很悲傷難過,因為心中根本不相信。
跟傻了一樣,就是不相信擺在眼前的事實。
后世心理學上,將這種精神狀態稱之為——人格解體。
又稱感知覺綜合障礙。
即一個人在經歷重大變故后,對現實生活知覺的失實。
事實上是一種人體自我保護機制。
由身體自發的激活,以免過度的悲傷損害身體,乃至喪失生命。
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會不相信現實,不承認現實,感知麻木,情感喪失。
不少人在突然喪失最親的親人之后,在最初的幾天里面,會絲毫也不感到傷心難過,整個人就跟麻木似的。
外人看起來又完全是一個正常人,所有的行為都很正常。
只是沒心沒肺,情感上麻木,感覺不到悲傷難過。
外人很容易以為這個人是天生冷漠,沒有感情,連至親之人死了都不悲傷!
但事實上,這正是極度悲傷的表現。
是極度悲傷之后,生命的本能在自我保護!
一直到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從這種狀態中掙扎出來,悲傷才如洪水般爆發!
老朱不懂心理學。
但老朱親身經歷過喪妻之痛,喪子之苦。
初聞迅息的他,整個人也麻木了!
想哭,也哭不出來!
好像連悲傷也不知道!
過了很久,才回過神來!
那種痛徹心扉的傷感,才猛然爆發。
自己有過切身體驗,因此,老朱立刻就明白朱允熥話中的含義了。
“可憐的孩子!”老朱將他的頭攬在懷中,緊緊抱住。
看來自己一直錯怪他了。
這個孩子,并不是薄情寡義,天生冷漠,對父親的死無動于衷。
而是太悲傷,太難過了,以至于一直走不出來,就如行尸走肉般的活著。
沒有情緒,不悲也不喜。
所以,在別人眼里,他就顯得沒有感情,父親死了都不哀痛,不孝!
聯想起《大明日報》上那篇《我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