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法子,讓老朱越來越感興趣。
想不到他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辦法。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或許這正是少年的好處。
思維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才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法子。
大明能有如此聰慧的繼承人,真是社稷之福。
聽到老朱采納了自己的第一條建議,朱允熥心中也漸漸有了一些信心。
他在進諫之前,已經做好了被老朱拒絕的心理準備。
畢竟,要讓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轉變思想觀念,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此,兩世為人的朱允熥,是早就深有體會的。
前世他在家里有事時想說服父母,好說歹說,無論擺多少道理,最后都只能兩手一攤,就是不行!
根本說不通的!
然而,沒想到老朱比他預想中要開明許多,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第一個建議。
這讓朱允熥心中不由有了些許的感慨。
據說一個人越聰明,見識越廣,就越容易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反之,則越是固執己見。
甚至根本不想聽別人的任何建議。
他印象中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很固執的人,不似李世民那般從諫如流。
但是,如今看來,也并不盡然。
老朱還是很樂意采納別人的建議的。
也對。
從一開始,老朱就采納了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后來劉伯溫等人提的許多建議,他也基本上都是言聽計從。
說白了,老朱從來就是一個有主見,但又很聽勸的人。
而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只要你說得有道理,他就愿意聽,并按你提的建議去做。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一代人杰,開創大明帝國。
“另一個辦法,便是在軍中推行雙主官制。”朱允熥緩緩道。
朱元璋微微皺眉道:“如今的五軍都督府,便設有左、右都督,以圖分權制衡。”
“大將統兵在外,必要之時,朝廷也會派出監軍監督。”
“這是自古以來就施行的方法,并不足為奇。”
“但監軍不懂軍事,有時反而會制掣將領,使戰事糜爛。”
“你這法子,又有何不同?”
朱允熥解釋道:“孫兒所說的雙主官制,要深入基層,一直到百戶。”
這是后世的經驗法寶,要建立在連隊上,正好是百戶這一層級。
老朱吃了一驚,道:“不可,軍隊作戰,首在令行禁止,權必歸于一人。”
“上面有一個監軍,打仗時都多有制約,但影響還在可控的范圍內。”
“若是再深入下去,那便形成了雙頭指揮,士兵都不知道要聽誰的命令了。”
朱允熥搖頭道:“雖然是雙主官,但各有分工,負責各不相同,并不會形成雙頭指揮。”
“其中一名主官,負責軍隊的日常管理,指揮,訓練,士兵們聽他指揮。”
“另一人,主要工作是監察將士們的思想動向,做紀律檢查,以及軍隊的人事安排,將領任命前的考核等等。”
“這樣就能很好的掌控軍隊。”
“千戶以上,再設參謀,負責制定作戰計劃。”
“特別重要的事情,由幾人集體決策而定。”
“若是軍情緊急,則負責指揮的人,可以臨機獨斷,事后再匯報。”
“因為有雙主官,還有參謀等人集體決策,他們便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相互調動。”
“既能防止將領長時間領一軍,形成專權,又不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他認真組織語言,將相關的方法,細細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