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燕王棣素聞吾侄吳王之名,天資聰穎,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品德高尚。實為宗室之明珠,國家之瑰寶。”
“余雖齒長,然于學海無涯,猶感己之淺薄,故生仰慕之心,欲求進益之道。”
“今,余深思熟慮,決意破常格,不拘于輩分,特向侄兒陳情,愿拜其為師。”
“此舉或有悖世俗常理,然吾深信圣人之言,為學之道,當不恥下問。”
“學問無長幼之分,師道無親疏之別,唯才是舉,方為大道。”
“是以,余昭告天下,望世人皆能體察余心,共襄此舉。”
“愿吾輩攜手,為社稷之繁榮,蒼生之福祉,盡心竭力。”
“祈侄兒吳王,賜以教誨。”
“余必恪守弟子之道,虛心受教,勤勉不輟。”
“燕王棣敬上!”
……
《大明日報》刊登了這則拜師公告,同時一起刊登出來的,還有大明軍事學院正式成立的消息息。
一公布,整個金陵城瞬間沸騰了。
開國公府。
常升這段時間,日子是過得既開心又忐忑不安。
開心的是,外甥吳王朱允熥的地位穩固,并奉旨監國。
忐忑不安的是,朱允熥遭人刺殺,也不知到底受了多重的傷。
他多次上門去探望,都被拒之門外。
直到前日,才聽聞吳王正式開始理政,讓他稍稍安心。
緊接著,今日就收到燕王朱棣拜師的消息。
“我這外甥,還真是干了一票大的啊!”
常升一拍大腿。
燕王可是皇帝陛下的四子,朱允熥的叔叔,他拜朱允熥為師,不就是認可他的儲君之位嗎?
再說,有燕王帶頭,滿朝的武將勛貴,不都得跟著拜吳王為師?
從此,天下大將,皆是吳王弟子。
吳王繼位登基,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一念及此,常升再也坐不住了。
當即將平日與自己交好的武將勛貴全部召集了過來。
“吳王創辦大明軍事學院的事,你們都聽說了嗎?”
“燕王都去拜吳王為師了。”
“我是吳王的舅舅,自然也少不得要拜他為師。”
“至于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聽到他的話,這些武將勛貴們,哪里還能不知道該怎么辦呢?
當下一個個爭先恐后,表態都要去大明軍事學院讀書,拜吳王為師。
至于去了大明軍事學院,會不會要吃苦讀書與訓練,自己能不能受得了那份苦,這些想法和念頭,早就被他們丟到爪哇國去了。
……
相比如常升與他那一眾狐朋狗友的積極,京中人其他人的反應,則要不同得多。
隨著《大明日報》將其公之于眾,百姓們也在議論紛紛。
“這燕王不是吳王的叔叔嗎?怎么反而要拜吳王為師嗎?”
“對啊,這樣一來,輩份豈不是亂了?”
“燕王是吳王的叔叔,吳王是燕王的老師,那他們兩個,誰聽誰的呢?”
“當然是學生聽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