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問,穿越去了大明最想干什么?
那一定是進行工業革命!
事實上,封建社會的發展是幾近停滯的。
在鴉片戰爭之后能進行的改良,造槍造炮建工廠修鐵路……在大明這個時代,都是同樣可以進行的。
因為兩者的社會基礎條件,實際上相差不大。
但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工業革命必須以天量的資金為基礎。
農業社會聚集資金的能力是很弱的。
即使是國家也不例外。
以滿清為例,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四千萬兩。
在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越來越腐敗,每況愈下。
但因為進行“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小規模的工業化,因而財政收入反而激增。
到清朝末亡前,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已增加至二億六千萬兩。
但即使這樣也不夠花。
因為工業化既是賺錢的利器,也是吞金的巨獸。
資本在原始積累的時候,是最殘酷也最無情的。
要在大明實行工業革命,就必須要天量的資金投入。
籌不到錢,這個進程就會非常緩慢。
故而,朱允熥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錢”的問題。
開設銀行,是斂財最快的方法,也是被后世證明了能成功的。
至于說社會基礎,民情國情……據朱允熥所了解,清朝末年的時候,錢莊和銀號飛速發展,由此產生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巨富。
清末和明初,同處農業社會,同處封建時代。
雖然相隔幾百年,但實際上的社會基礎,卻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清末能行得通,現在也一定行得通。
何況,朱允熥的理念,遠比清末的錢莊銀號更先進。
還有大明帝國做后盾和擔保,初始資本也遠比那些私人的錢莊銀號雄厚。
這時候,《大明日報》的威力,也開始顯現出來了。
隨著報紙的大力宣傳,街頭巷尾里面,盡是關于大明銀行和新鈔的議論。
“你們看報紙了嗎?今天又有一位富商,往大明銀行里面存了三十萬兩銀子。”
“哇,真有錢啊!以前怎么沒聽說過這號富商呢?”
“這年頭,誰有銀子不是在家里藏得緊緊的,難道還抱著銀子招搖過市不成?”
“是啊!要不是大明銀行存錢不收保管費,還有利息,誰會將銀子從土窟里面搬出來,存到大明銀行去呢?”
純樸善良的百姓們,并沒有想過這只是朱允熥編造出來的故事。
所謂的富商,都是他找人打扮。
若是在后世,這種手段只能用低劣不堪四個字來形容。
經歷過廣告轟炸和各種騙局輪番上陣的后世百姓,對這種故事,大多是嗤之以鼻的。
但這個時代的百姓,見識遠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論。
他們是真的很純樸!
“你們說,這大明銀行真的可靠嗎?咱也有幾兩銀子,想存進去,可又怕……”
“怕什么?沒看到報紙上面說的,那么大富商都往大明銀行存錢了,幾十萬兩幾十萬兩的存,他們都不怕,你怕什么?”
“可不是嘛。大明銀行就算要弄銀子,也不缺你這三瓜兩棗的。”
“還有新鈔,你們兌換了嗎?看著花花綠綠的,可好看了,那手感都不一樣。”
“確實不一樣,但真的能用嗎?”
“怎么不能啊?沒看報紙上面說了嗎?拿著新鈔,可以去大明銀行兌換成銀子,只收百分之五的手續費。”
“不止,還可以去糧倉買糧,還可以用來給朝廷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