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銀行的發展,遠比他想象的要順利得多。
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大明銀行已經在金陵城里,開了十幾家分行。
整個銀行的存款總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三千七百余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每天都在不斷刷新,不斷創造出更高的記錄。
《大明日報》上宣傳的故事和傳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純樸的百姓們,真的相信了那些故事。
有人帶頭之后,其他人也就跟著了。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沒有人去存錢的時候,大家就誰也不信。
只要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人就會認為,你敢存,我為啥不敢?
其他人一看,你們都存了,你們都不怕,那我怕啥?
畢竟有利息可以賺。
憑啥你們能存錢賺利息,我就不能賺呢?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形成了金陵城百姓集體涌進大明銀行開戶的熱潮。
想到這里,朱允熥嘴角邊仍然翹著微微的笑意。
旋即,又覺得理所應當。
清朝末年的時候,那些票號和錢莊,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似乎也并沒有費多大的力氣。
要不然,也造不出那么多的清末巨富。
大明銀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比清末的票號和錢莊更有實力,存錢更有保障。
依靠《大明日報》發力,宣傳力度也比他們強一百倍都不止。
而那些看朱允熥不順眼的官員和政治對手,在辦大明銀行和印新鈔這兩件事上,竟然出人意料的沒有制造任何大一點的障礙。
但想想又正常。
那些人早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新鈔是不可能成功的,就等著看吳王殿下的笑話。
至于大明銀行。
這種新鮮事物他們從來沒接觸過,完全不懂,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制造破壞。
因此,朱允熥的整個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
有了這一筆存款,他的腰板都硬氣得多了。
存進來的錢,要支付存款利息。
當然不能白白在銀行放著,必須放貸款出去。
但朱允熥并不打算將貸款放給民間的百姓和商戶,至少暫時沒有這個想法。
原因很簡單,他自己也急需要錢用。
事實上,即使后世的銀行,貸款貸得最多的,也是政府部門、國家單位、國資企業!
朱允熥也準備成立一家大型企業。
主要是進行技術研發,以及相應產業的投資。
比如研究蒸汽機,自行車、比如說槍械和火藥,再比如說水泥。
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
只有朱允熥腦子里的專業知識有限,只知道一個大概的發展方向。
具體細節上的研發,只能依靠技術工人們的努力,以及燒錢!
源源不斷的燒錢做試驗!
那可不是一點點錢。
即使他身為吳王的全部俸祿,投到這上面,也是杯水車薪。
故而,朱允熥才一直沒有急著去做。
如今,終于可以開始行動。
搞發明,搞研究,搞工業化生產,開啟新的時代。
至于資金來源,當然是向大明銀行貸款了。
“貸款三千萬兩?你真要向大明銀行貸款三千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