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內,北元大軍即將大舉南下,直逼河套地區的消息,如秋風掃過一般,在金陵城內不脛而走。
很快便引爆了金陵的官場和輿論。
元庭被大明推翻后,重回草原,建立了北元朝廷,其殘存勢力仍然強大,與大明更是生死不共戴天之敵。
中原的農耕民族,很難深入漠北草原,并長期駐扎。
而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四處游牧的生活習俗,又使得他們可以暫避大軍兵鋒。
中原王朝想要在草原上建立起有效的統治,難度非常大。
因而,北元就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
派大軍攻打,對方逃。
大軍一撤,對方又前來騷擾襲邊。
在歷史上,有明一朝,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徹底的解決,一直到滿清入關,終釀成千古大禍。
不過,自從四年前,藍玉率大軍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王庭之后,原來仍十分囂張的北元殘余勢力自此元氣大傷。
近四年來,再沒有大舉騷擾過大明北部邊境。
趁著這個機會,朱元璋便命令鎮守邊關的藩王和諸將移民實邊,在北方邊境修建新的城墻,開墾土地,以此構筑新的防線,將大明的國境線進一步向外推移。
沒想到,如今北元又卷土重來了。
吳王府。
自朱允熥監國,并正式開始處理政事后,便在府內設置了政事堂,專門處理朝政軍務。
今日,有關邊關緊急的軍報,正一封封的往里面送進來。
政事堂的外面,跪著一名老者。
頭發胡子盡皆花白,正匍匐在地,身軀瑟瑟發抖。
官員們從政事堂進進出出,都會經過此人身側,不少人都不時望向他,卻始終沒有人前去與他打招呼。
政事堂后堂,楊士奇正將剛處理好的奏章,向朱允熥匯報。
姚廣孝畢竟沒有朝廷的官身,因為他是和尚,又不愿還俗,朱允熥如今還不是皇帝,也不好直接給他封官,因而也就不方便來政事堂處理政務。
擔子自然主要壓在楊士奇身上。
當然,姚廣孝也并沒有閑著。
朱允熥給他的主要任務是主管《大明日報》以及其麾下的“探聽司”。
作為能主編《永樂大典》的人,姚廣孝也很適合做這類報社文字工作。
《大明日報》已經成為朱允熥手底下最重要的喉舌。
如今已不止在金陵發行,還在蘇杭等地開設了分社,每日的總發行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五十萬份。
當然,由于這個時代的交通和信息傳遞方式限制,不同地方的報紙發行,實際上不可能同步。
蘇杭地區的報紙,都是從金陵城用馬車運過去的。
等那里的人們能看到的時候,至少也得幾天之后了。
好在這時候人們,早已習慣如此,并不會計較這些。
探聽司的規模同樣也隨著報紙的發行規模,一起擴大,成了了朱允熥最重要的耳目之一。
此外,姚廣孝還兼任著清查戶部賬目,用復式記賬法重建賬簿等等。
經過這段時間查賬,已經發現了不少戶部歷年的問題,只等著最后匯總了。
楊士奇則主要負責大明銀行的業務,也包括代管國庫,發行新鈔等。
他在理財上面頗有些手段,也十分擅長這方面的工作。
再則是幫著朱允熥處理朝廷的政務了。
有翰林院侍講學士的身份,做這些事情,都非常方便。
“通政使曾秉正,已經在政事堂外面連著跪了幾天,殿下打算怎么處理他呢?”
向朱允熥匯報的時候,楊士奇隨口提了一句。
跪在政事堂外面的那名老人,正是原來主管通政司的通政使曾秉正。
前段時間,曾秉正因病告假,在家休養。
通政司壓著奏章不報的事,他并不曾參與。
朱允熥令楊士奇去殺掉通政司一干大小官員后,整個通政司,便唯獨只剩下他這位通政使一個人未殺。
但說到底,他也是通政司的主管,手底下的做出那樣的事,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卻終究難逃一個“領導不力”的罪責。
“這個老東西!”朱允熥冷哼了一聲,道:“通政司一干官員被殺后,他卻并沒有立即前來請罪,仍然躲在家里裝病不出來。”
“直到最近幾天,見本王處理政事并無任何阻礙,大明銀行和新鈔發行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這才慌了神,前來請罪。”
“本王若是不狠狠殺殺他的威風,以后大臣們都學他那樣,還得了嗎?”
楊士奇笑道:“殿下言之有理,確實該給他一點教訓。”
“不過,通政司那么多人被殺,這里面不少是他的同僚好友。”
“他心里有氣,一時想不通,也是正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