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他甚至不能自己向官員們提出來。
要不然,迎接他的,就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風暴!
吳王恐怕真要成為“天下公敵”了!
即使是他身邊的人,也不適合。
以楊士奇的為人,他根本不會支持進行這樣的變革。
老和尚姚廣孝倒是應該樂見其成。
但身為朱允熥身邊的人,由他提出來,同樣會讓所有人的攻擊目標,都對準朱允熥。
唯獨辭官之后的方孝孺,卻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
他本來就有極高的聲望,在朝廷內短暫做官后,再主動辭官歸去,棄名利如糞土,這又會讓他聲望更上一層樓。
由他來釋經,從微末之處著手,即使那些權貴地主聽到,也只會斥為書生意氣的虛妄之談,并不會引起太多的重視。
直至思想被四處傳播,以星星之火而燎原!
至于最后終究能達到什么效果,那就不是朱允熥現在能清楚的了。
反正方孝孺本就不是他的人,能利用他為自己所用,哪怕只起一些很小的作用,總歸是聊勝于無。
朱允熥當然也不會,也不可能將希望都放在他的身上。
只是一著閑棋而已。
說不定哪天就真用上了。
馬車很快又回到了吳王府。
剛一入府,便見姚廣孝走了過來。
“剛剛得到消息,黃子澄去了刑部,竟沒有與刑部尚書楊靖做任何商量,便直接升堂,提審王弼等一干武將勛貴。”
……
朱允熥離開后,方孝孺便開始收拾行李。
要宣講新的理論,釋圣人之經,便不能呆在京師。
而是要遠離朝堂。
他的行李,主要是幾車書。
雖然數量眾多,整理起來卻還很容易。
到傍晚時分,就已全部裝車完畢。
隨后,方孝孺帶著家人與幾名學生,離開了金陵城。
臨行之時,天邊厚厚的烏云已散,夕陽在西邊灑散晚霞。
方孝孺的神色十分平靜,與前來送行的少許友人,一一告別,而后才驅車離開。
這個時光,今日已然走不了多遠的路。
但他還是堅持在今日出發。
因為方孝孺心中,已經點燃了一團火焰,正熊熊燃燒。
自金陵一路向西而行。
期間許多儒生聞訊,都趕來拜會。
盡管方孝孺已辭官不做,但他還是天下聞名的讀書人。
哪怕因吳王的事,而陷入爭議,可天下間仰慕方孝孺的讀書人,仍不在少數。
身為大儒宋濂的弟子,又是宋濂門生中名氣最大的人,以往的方孝孺,并不喜歡這種迎來送往,客套交談,總是顯得不近人情。
許多人都覺得他自負有才華,學問高,便清高傲世。
當然,面對名氣大的大儒,人們還是能容忍他的孤傲。
但這一回出京,方孝孺卻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
對每一個來拜會他的人,都極為有禮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風。
于是乎,前來拜會方孝孺的人,也越來越多。
還有很多人想拜到他的門下,做他的弟子。
家人們都以為方孝孺一定會拒絕。
在此之前,他雖然也收了幾個學生,可門檻要求非常高。
像方孝孺這種大儒,不可能隨便什么人都收入門下。
不料,這一回,他竟然來者不拒。
有人拜師,便欣然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