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陵往江西,千余里的路程,方孝孺走了兩個多月。
一路走,一路收徒弟,竟然收了幾百名弟子。
這些弟子都跟著他,因而所過之處,聲勢浩大。
各地的豪紳,官吏、大地主,聽說有大儒過境,都紛紛出來迎接,引為上賓。
就這樣走著,不知不覺間,洪武二十五年已過,新春翻過了嚴冬。
這段時間,方孝孺一直在寫文稿。
但所寫的內容,誰都不給看。
外人也無從得知。
他們一直走到廬山白鹿洞書院。
這座自唐朝建立的書院,此時剛剛經歷過元末戰火的摧殘。
整座書院被一把火燒得只剩殘垣斷壁,尚未重建。
但附近幾百年傳承的好學之風猶存。
有鄉紳出錢,在廢墟中設立了學堂。
雖然規模很小,卻自有書香四溢。
方孝孺便帶著一眾弟子門人,進駐了這座半是廢墟半是書香的書院。
此后他謝絕賓客,閉門不出。
如此又過了月余。
附近地界前來登門拜訪的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大儒方孝孺來白鹿洞書院的消息,傳遍了附近數百里。
連山野鄉民都好奇的趕來,想要一睹傳說中大儒的風采。
因為白鹿洞書院建在這里,這一帶讀書的風氣,十分濃厚。
便是大字不識的粗鄙鄉民,對讀書人也格外敬重。
他們竭盡全力,也要送兒子入學堂讀上幾天書。
方孝孺這種名動天下的大儒,更是令他們仰慕不已,爭相傳誦其人,其事,其文。
一個月后,附近的鄉紳集體前來。
他們已經商量好了,決定集資重建白鹿洞書院,想請方孝孺出任書院的洞主。
對于這個要求,鄉紳們其實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
畢竟,方孝孺不是本地人,而白鹿洞書院又大部分都成了廢墟,人家大儒憑啥留在這里呢?
重建,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不過,對方既然一個月都沒走,那說不定有希望呢?
鄉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
卻不想,一直閉門讀書不見客的方孝孺,竟然出關了,并一口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好,那我便在這里住下,和大家一起重建白鹿洞書院。”
鄉紳們頓時一個個喜出望外。
有大儒出馬,白鹿洞書院恢復往日的榮光,指日可待。
這可是地方上的大事,家族里又能出幾個讀書人了。
方孝孺又道:“我這一個月閉關讀書,汲取書院幾百年浩然之氣,已明悟圣人之道。”
“如今既然決定重建白鹿洞書院,我打算擇日開壇講學。”
“凡有志向學求道之人,無論身份高低貴賤,皆可前來聽講。”
此言一出,鄉紳們更加歡呼雀躍。
附近的讀書人聞訊,紛紛趕來。
因為不限身份,任何人都可旁聽,且講學的地點,又是在戶外。
到了正式開講的那一日,現場竟是人山人海。
慕名前來聽講的人,有數千之眾。
其中有官員,有鄉紳,有鄰近幾個縣的讀書人。
甚至,附近許多普通窮苦百姓,也都趕著來湊個熱鬧。
平日里想聽私塾的教書先生講課,都極為不易,要支付高昂的學費。
而今能聽大儒開講,就連不認得字的鄉民,也得覺得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