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也清楚,陛下立他為儲君,只是時間問題,自然早有心理準備。
只不過,真到正式冊立,并委托他全權處理朝政后,還是令不少人心里有些不安。
與窮人不一樣,對于統治階層而言,他們最想要的不是變革,而是穩定。
社會萬古不變,階層不再流動,會讓窮人們都絕望,卻是統治者最向往的天堂!
從吳王監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看,他一旦接手,必將全面改革。
而這,才是處于統治地位的官員和豪紳們最擔心的事情。
不過,如今沒有人知道皇太孫打算怎么改。
然而,也有些嗅覺敏銳的人,注意到了《大明日報》上刊登的一篇社論。
社論言詞鋒利,內容直指變征商稅之事。
言及自皇太孫變征商稅以來,各地官府仍怠政懶政,不作為,亂作為,對商稅或胡亂征收,隨意征收。
稅吏對無權無勢的商人隨意欺壓,對有背景的商人則放任其偷稅漏稅。
種種不法行為,令人觸目驚心。
加征商稅的命令已下達數月,朝廷三令五申,然而征上去的稅,卻并沒有翻倍。
征稅官員的腐敗層出不窮,已經到了朝廷不得不大力整頓的時候。
這篇社論刊登在大明日報的角落里,并不引人注目。
大多數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皇太孫冊立等大事上面。
而變征商稅之事,朝廷已經喊了很久,可一直都是光打雷,不下雨。
大家也自然而然的不太放在心上。
只有極少數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的人,才覺得這篇社論的來頭,恐怕不一般。
因為此前《大明日報》上刊登過不少有關商稅的內容。
但基本上都是對朝廷變征商稅的搖旗吶喊,講述商稅變革的種種好處。
而這篇社論,則是給人一種正磨刀霍霍,準備對征稅官員下手的意味。
或許,這便是太孫殿下新政要砍下的第一刀?
……
被冊封為皇太孫后,朱允熥又搬回了東宮。
原來的吳王府,則全部劃為歸《大明日報》使用。
隨著《大明日報》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員越來越多,之前的地方早就不夠用。
騰出來的吳王府,正好可以滿足其需求。
與報社在一起的,還有探聽司,以及剛剛成立,正在秘密進行人員招募和培訓的大明情報局。
探聽司本身就是打著為《大明日報》打探消息的旗號,合在一起辦公,也理所應當。
大明情報局則是以《大明日報》國外分社的名義。
這樣方便派出諜子去別國潛伏。
在必要的時候,情報人員可以搖身一變,變為《大明日報》國外分社的記者。
若是身份暴露,需要大明官方的救援,也有了名義和借口介入,便于處理。
情報局與報社合在一起,只在內部分開,對外還能掩人耳目。
金陵城人口上百萬,魚龍混雜,未必沒有別國派來的諜子。
若單獨設立辦公機構和地點,就很容易暴露于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