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如果一定要說明初的國子監有什么特別之處,那便是規模特別大!
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時,國子監的監生人數,達八千一百二十四人。
眼下是洪武二十五年,也有接近八千人的規模。
相比后世動輒幾萬人的大學來說,八千學生當然也不算啥。
但這個時代來說,國子監的規模,確實稱得上龐大無比。
作為大明朝唯一的“大學”,整個大明朝最多讀書人聚集的地方,國子監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
朱允熥前往國子監是臨時起意,并沒有事先通知。
故而,當他的車駕抵達國子監門口的時候,竟被守衛攔了下來。
“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守衛高聲呼喊道。
他們并不知道是皇太孫的車駕,只能從馬車周圍團團簇擁的侍衛,判斷來者必定是位高權重,身份尊貴之人。
朱允熥掀開車簾,走了下來。
其實到了這里,就算守衛不攔,也必須得下馬車了。
畢竟再往里就是國子監大門,有高高的門檻,馬車也過不去。
守衛呼喊是因為并不知道對方就是來國子監的,還以為只是途徑旁邊的街道。
按禮制,只要國子監大門前經過,就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此刻的大門并未開啟。
國子監學員和監內任職人員,平時都是走旁邊的側門。
朱允熥沒有在外面亮明身份,免得惹出太大的動靜,也直接從側門走了進去。
國子監的守衛正待要上前攔住問話,已被侍衛擋住,侍衛首領拿出禁衛的令牌晃了一下。
國子監守衛頓時一個個瞪大了眼睛。
再看朱允熥的年齡和模樣,哪里還能不知道,來人正是當今的太孫殿下呢。
“不許四處聲張!”禁衛首領警告道:“太孫殿下今日來此,乃是微服私訪,不要吵得外面的人都知道了。”
眾守衛連連點頭應聲。
一個個心頭駭然,緊張無比。
雖說國子監亦是朝廷重地,平日里來此的高官眾多,他們早就習以為常。
但太孫親至,還是不一樣的。
何況如今大明政事皆委于太孫,說是儲君,實則與皇帝亦無異。
要不然,坊間也不會傳出“太孫新政”的說法。
太孫既不愿意讓外人知道他來了國子監,守衛當然不敢聲張。
朱允熥倒不是一定要特意隱藏身份,只要不想讓消息傳到外面去,鬧得滿金陵城都知道自己來國子監就行。
走在國子監里面,耳邊傳來朗朗讀書聲,朱允熥有種奇特的感覺,恍惚間又回到了后世的大學校園。
國子監的監生,大致可以分為蔭監、舉監、貢監、例監四大類。
蔭監又包括官生和恩生兩種。
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入監者,絕大多數是勛貴子弟。
高品文官的子弟反而極少成為官生。
畢竟,高品文官大多是科舉成績優異者,他們的后輩自然也要走科舉正途,中進士,考狀元。
雖然進國子監之后,也能參加科舉。
但國子監管教極嚴,學生在里面要受到諸多約束,效果卻不如自家私塾。
反之,若是通過國子監直接出去做官而不走科舉正途,可是會被同輩文人看不起的。
大家都是書香門弟出身,兒孫們卻連科舉都通不過,丟臉啊!
勛貴子弟就沒有這個顧忌了。
畢竟,勛貴大多數是武人出身,兒孫能粗通文墨便是足以自豪之事。
考進士什么的,就不必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