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他們當然不能將自己掌握的技術,輕易傳授出去,而是為嚴格保密。
朱允熥已經采取了改進措施,比如讓工匠們集體討論該如何造槍。
打破原來的隔閡,相互交流以促進發展。
但這還不夠。
要扭轉工匠們的思想,遠非一朝一日之功。
但讀書人不一樣。
讀書人并不靠那些技術吃飯。
讀書人想要的是千秋萬代的名聲。
他們如果掌握了技術,就會著書立傳,將技術告之所有的世人,以便讓自己青史留名。
這才能讓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
歷史上能讓后世之人記住的發明家,科學家,他們實際上未必掌握了當時最好的技術。
只是他們自己,或者別的讀書人,將他的技術記載下來,流傳到后世了。
于是,他就成了影響深遠的科學家!
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要不然,技術失傳了,在歷史上就不會有任何浪花,后人也不會知道這項技術,更不會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發現這項技術的人,也不會成為史書上有名的科學家,而是會永遠默默無聞。
這樣的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得數不清。
這也是導致中國古代數千年,科學發展始終停滯不前的根源。
技術沒有交流,沒有傳承,只有不斷的重復。
不斷的被重新發明。
自然就不可能發展提高了!
蘇軾去一趟石鐘山,就能發現其“鐘響”的原因所在。
當地的其他人,生活在附近,真的就從來沒有一個人發現嗎?
當然不是!
只是發現的人沒文化,不會將自己的發現寫出來,傳給世人!
可蘇軾去了,寫了一篇“石鐘山記”,石鐘山的神秘面紗,便被從此揭開了。
這是讀書人才具備的本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而自今日始,隨著朱允熥在國子監講學,立科學一門。
天下讀書人從此深度介入科學技術發展當中。
他們將自己觀察到現象,實驗的結果,掌握的規律,用文字記載下來,著書立傳。
他們會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以取長補短。
他們是唯恐別人不知道這項技術,而不是害怕別人知道。
交流和傳承,才是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一個人能掌握的技術,能總結的經驗,能觀察到的規律,總是有限的。
唯有集合眾人之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讓科學技術一步又一步的提高,超越前人,達到新的層次。
這,正是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
有了大量讀書人的加入,有了他們孜孜不倦的交流和傳播技術,科學的發展,便將從長期的停滯不前,正式進入一個大爆炸的時代。
……
洪武二十五年臘月,太孫朱允熥于國子監講學,開創科學一派。
大明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