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能使糧食產量增產數倍的耕種之法。”
“能治好更多疾病的醫學方法。”
“能讓大明軍隊戰力提高十倍,百倍,從而橫掃四周蠻夷,令天下永遠太平的武器。”
“凡此種種,學了科學,便皆有可能。”
“有了科學,我大明當人人皆有青磚瓦房居住,而非茅草破屋。”
“有了科學,我大明縱是最窮之人,亦從此衣食無憂。”
“有了科學,我大明將邁入一個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繁華盛世。”
……
一番話說得在場的監生們一個個心潮澎湃。
一雙雙炙熱的眼神望向他。
朱允熥敏銳的發現了他們的神情變化,知道自己說的話,已經起作用了。
科學兩個字,在監生們的心中,已經播下了種子。
日后必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今日,我便傳你們何謂科學之法,如何認識科學!”
“科學首先是自然科學,它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的經驗證據為基礎,對自然現象進行描述、理解和預測的學問。”
“觀察和實驗是科學的基礎,要學科學,首要學會觀察和實驗。”
“科學數千年來停滯不前,就是因為世間學者,大多不認真觀察,亦不去做實驗證實,流行表明,空談而不窮究理。”
……
朱允熥慢慢講述,什么是科學,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自然規律,總結規律。
下方的監生們,一個個皆聽得如癡如醉。
科學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很多實際上就是過去經驗的總結,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
掌握了規律之后,便能加以運用。
這些道理,低賤的工匠們都懂,可讀書人總是視而不見。
可工匠們不會將自己的觀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著書立傳,傳之于世。
他們反而將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視為“秘傳”,不輕易授于人。
很多也就慢慢失傳了。
然后下一代人,再重新總結經驗,發現規律……而不是站在上一代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
科學技術的發展,就這樣停滯了!
一代一代的人,全在做無用功。
朱允熥很清楚這其中的原因。
故而,他才選擇在國子監講科學,而不是去大明制造局向工匠們講科學。
工匠們其實天生就是懂科學的。
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反而是這個時代最好也最應該被傳授科學的群體。
問題是,工匠們會敝帚自珍,將自己掌握的技術藏起來,不傳給別人,或者僅傳給兒子。
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吃飯的本事。
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
藝不輕傳!
他們有這種想法,其實也沒錯。
因為在生產力沒有發展起來的古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內卷的社會。
技術一旦擴散,就會迅速內卷,變得不值錢。
讓原本掌握技術的工匠,再難以憑借技術,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