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十兩銀子,這是保書!”
“我借五十兩!這是地契!”
“我借三百兩!”
大明銀行各個分行的柜臺前,擠滿了前來借錢的人群。
一直以來,放印子錢都是歷朝歷代的頑疾。
哪怕朝廷將其作為重罪進行打擊,也始終是屢禁不止。
借高利貸,是許多家庭從勉強溫飽走向徹底崩潰,不得不賣田賣地,賣兒賣女的根源。
與后世現代社會向銀行借貸大多數是為了消費,買房買車不一樣。
這個時代的人,并不會如此。
但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絕大多數普通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很低。
一旦有什么天災人禍,便只能依靠借錢度日。
這時候,有錢的豪紳就會趁虛而入,放高利貸給他們。
然后便是利上加利,利滾利,一直逼到窮人家完全還不起,從而不得不低價出售家產和土地。
可以說,古代社會絕大多數的土地兼并,都是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的。
先借錢,再收債。
正如楊白勞和黃世仁一樣。
守祖宗家業是歷來的傳統,若非走投無路,百姓們又怎么會將自己的祖宅祖田賣掉呢?
宋朝王安石變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青苗法。
即由朝廷放貸,來緩解民間高利盤剝的現象,但實際上,青苗法收效甚微。
因為青苗法借貸的時間很死板,每年固定日期借款,固定日期還貸,根本不能用來抵御突然降臨的風險,而且利息還很高。
其次,由于放貸人是各地官府,官吏們自然不會錯過撈錢的機會。
私底下增加利息,收受好處等現象層出不窮。
官府往往做得比地主豪紳更過分。
造成許多老百姓寧愿去借民間的高利貸,也不愿向官府借錢。
可如今大明銀行放貸,情況完全不一樣。
首先,大明銀行是獨立運作的商業機構,雖然仍是朝廷出資興辦,但它終究不是地方官府。
從審核到借貸,大明銀行與官府都是分離的。
各級地方官吏無法插手,自然也就杜絕了從中魚肉百姓,撈取好處的可能。
其次是大明銀行的放款非常靈活,隨借隨還,期限靈活,完全取決于雙方的約定。
再則,大明銀行的資本雄厚,放款的金額也沒有限制。
只要有產業可以擔保,便能借款。
如果實在沒有,也可以請親戚朋友代為擔保。
與后世社會不一樣,這個時代的人,很講究宗族關系。
愿意出面為親戚擔保借貸的人,還是挺多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大明銀行的借款利息是真的很低!
低到很多人都難以相信。
不過,也不奇怪。
畢竟,大明銀行的本錢,就是儲戶的存款。
存款給的利息很低很低,貸款稍微加一點,還有盈利呢。
此際,大明銀行一個營業網點的二層樓上,楊士奇望著下方洶涌而入的人群,心中對太孫殿下的崇拜,又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如此巧妙的法子,恐怕也只有太孫殿下才能想出來了。
原本他一直擔心。
因為大明銀行存錢不僅不收保管費,反而要支付利息。
雖說利息不高,但一年復一年,加起來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早期還可以通過吸納新的存款來抵消那些開支。
可總歸是一筆虧空。
時間長了,怎么辦?
現在,楊士奇知道答案了。
放貸!
這一進一出,大明銀行哪里會虧啊!
明明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而且,對于民間高利貸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困擾諸多歷朝歷代的頑疾,基本上都得到了解決。
除了極少數品性惡劣的賭徒之外,尋常老實巴結的百姓再也不用求爺爺拜奶奶去借高利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