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是誰,他就不知道了。
莫非是張玉的兒子?
可張玉自己也不過一個指揮僉事罷了。
除非報名參加新軍,并通過考核,否則,小小的指揮僉事,就連進入大明軍事學院讀書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人物的兒子,太孫殿下怎么會注意到呢?
朱棣滿臉疑惑的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笑道:“世有伯樂,然而有千里馬。”
“雖然朱能和張輔此前都在你麾下效力,但他們都是朝廷的將領,要聽從朝廷的調令。”
“有人和我舉薦,說兩人都是將才。”
“我看過他們兩人過往的戰績,覺得確是可塑之才,便調過來用了。”
這就是掌權的好處。
看中誰就能用誰。
資源、人馬隨意調配。
相比以前當吳王時,費盡心思的去挖人,卻是容易太多了。
調朱能和張輔的命令,早就已經發出。
只是因為兩人都遠在北平,從發令到他們趕來金陵,需要時間。
如今才剛剛抵達。
朱棣再度深深望了他一眼。
朱允熥用人的風格,素來便是如此。
看中誰就啟用誰,非常任性。
比如楊士奇,明明只是一個連中舉都沒中的秀才,也不是啥顯赫世家出身。
可朱允熥就是“莫名其妙”般的看中了他。
而楊士奇后來的表現,也非常出色。
最近又用了一個夏原吉的人,僅僅只是國子監的監生而已。
但同樣,夏原吉被提拔之后了,也表現出了令許多官員驚艷的能力。
就連自己過去信賴的老和尚姚廣孝,明明沒啥名氣,朱允熥卻好像未卜先知一般,知道他的本事,硬是將他給挖走了。
如此種種。
細細想來,令朱棣深感不可思議。
而今又突然調用朱能和張輔兩人,難道他們真有什么大本事不成?
是誰向朱允熥舉存的呢?
朱棣忽然想起常升。
那家伙雖然不學無術,整日花天酒地,但交際圈極為廣泛。
勛貴子弟沒有他不熟悉的。
或許是常升從其他勛貴當中,聽到朱能和張輔的事,舉薦給了朱允熥。
畢竟,常升是他的舅舅,與朱允熥關系非同一般。
之前那個楊士奇,不也是他找來的嗎?
看來,自己以后倒是要好好注意一下這個紈绔子弟了。
朱棣笑道:“太孫殿下之前說要讓皇室宗親建功立業,才能保住爵位。”
“如今率軍出征,又不給我等皇室宗親機會。”
“我等如何能建功立業呢?”
自從知道宗室制度要變革以后,朱棣就上心了。
雖然當不了皇帝,但親王的爵位,無論如何也要保住吧?
難道真讓子孫后代降爵,最后淪為平民?
朱棣想想都覺得不甘。
朱允熥大笑道:“皇室宗親與外人畢竟不同。”
“改革宗親制度,論功封爵,卻未必一定要是戰功。”
“治理天下,亦是大功。”
“只要有功于朝廷,有功于社稷,皇室宗親,都可以封爵。”
“我統兵出征之后,各地的藩王和皇室宗親,必定蠢蠢欲動。”
“四叔幫我看好他們,就是大功一件。”
朱棣拱手道:“太孫殿下但請放心,我既為宗人令,必定將藩王和皇室宗親管好。”
“好,那就拜托四叔了!”
朱允熥又勉勵了他一番,待朱棣走后,方準備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