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馬和深刻領悟了“以理服人”的真諦,亦見識了寶島百姓“簞食壺漿”迎王師的溫情場景。
大明海軍艦炮的轟鳴,如同天籟之音,震撼了島嶼的每一個角落。
令寶島百姓們對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與敬畏。
朱允熥引領大明海軍艦隊,沿著海岸線緩緩南下,如同巨龍游弋于碧波之上。
而馬和則率領精銳陸戰隊,于陸地上并行南下,雙管齊下,所向披靡。
每當遭遇心存疑慮或抗拒的部落與勢力,馬和便向海上發出信號,大明海軍即以雷霆萬鈞之勢,表演什么叫炮如雨落,給予對方一次難忘的“禮遇”。
這“以理服人”的舉措,竟意外地收獲了奇效。
寶島上的部落首領與百姓,紛紛以最淳樸的熱情,迎接大明軍隊的到來。
沿途所過之處,歌聲與舞蹈交織成歡樂的海洋,歡聲笑語回蕩在每一寸土地,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份和平與喜悅所擁抱。
至于和大明軍隊打仗?
那當然是不存在的。
寶島上的各部落首領和百姓,都十分愛好和平,怎么會和大明的軍隊打仗呢?
馬和深諳此道,故而在展示大明火炮之震撼威力的同時,也不時地安排了一場場火槍射擊的壯觀表演。
一排排身著鎧甲的大明將士,如松林般挺立,齊刷刷地舉起火槍,對準遠方的靶心,隨著一聲令下,槍聲如雷貫耳,靶標應聲而落。
更有甚者,靶標換成了活蹦亂跳的豬牛羊,槍聲響起,便盡皆倒地而亡。
精準無誤的射擊,恐怖可怕的威力,讓在場所有人瞠目結舌。
見識了大明將士的射擊技術和火槍威力之后,寶島百姓對大明軍隊的到來,就更加興高采烈的歡迎了。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東夷島上的勢力,大抵可以分成幾股。
一是原來的土著原住民。
他們的祖輩在數千年前,即從大陸搬到了東夷,因而形成了獨特的風俗和文化。
二是從宋元以來,自福建等地橫渡海峽,來到東夷的人。
這些人主要是為了躲避戰禍,苛稅,才遠走海外求生,來到了東夷。
其三則是各類不法商人,海盜,甚至零零散散的倭寇等。
從心底里最歡迎大明軍隊的,首推土著原住民。
這些原住民仍是部落生活。
在他們看來,大明派過來的人,只要不進入自己的村莊搶奪財產就行。
其他的,便與自己無關了。
特別是知道大明軍隊還有神奇的槍支大炮以后。
他們對大明軍隊便只有尊敬和崇拜了。
畢竟,原始部落的人信奉強者為王的生存法則。
既然大明軍隊比自己的部落強大,臣服于對方就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
可那些從福建等地逃難來東夷的人,對大明軍隊的觀感就很復雜了。
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并不想接受朝廷和官府的統治。
在他們的記憶里,朝廷和官府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欺壓,交不完的苛捐雜稅,服不完的徭役。
好在朱允熥已經下令,未來十年免征所有除商稅之外的其他一切稅務,也不服任何徭役,才讓他們的心稍稍安定了一點。
再加上親眼目睹大明海軍的船堅利炮,他們自知抵抗無用,也很快就接受了現實。
唯一的例外,便是那些不法商人,海盜和倭寇。
這些人以前在島上各地占據了不少據點,從事不法買賣。
他們的業務,甚至還包括屠戮土著部落,將土著中的壯年男子抓去做奴隸,販賣去海外。
他們也就成了大明軍隊的重點打擊對象。
土著部落早就對這些人恨之入骨。
大明軍隊的行為,頓時就得到了土著部落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