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誰墾荒歸誰所有,看似是一種福利,實際上因為地權歸屬不明,弱者很容易守不住自己墾荒出來的土地。
為什么沒有地的流民,貧苦百姓不去墾荒,關鍵原因正在這里。
貧民辛辛苦苦的開墾一塊荒地,別人有錢有勢,說地是他墾的,從貧民手中強搶費盡千辛萬苦才開墾出來的土地。
這種事情,在這個時代,各地每天都在上演。
簡而言之,恰恰就因為墾荒免費獲得土地,因為誰開墾歸誰所有,反而造成了無權無勢的貧民在事實上喪失了墾荒權。
墾荒成了地主和豪紳的專屬。
無權無勢,守不住地,便不能進行開荒。
否則,開墾出來,也是給別人作嫁衣裳。
貧民只能去租種地主的田地,而不能通過墾荒獲得屬于自己的田地。
可如果荒地本身就是從朝廷手中購買的呢?
地契明確,權利歸屬明確,那便誰也搶不走了!
朱允熥還設置了購買上限,一名壯年男子,最多只能購買一千畝的荒地,且購買之后,必須在三年內完成墾荒。
否則,荒地又要收歸朝廷。
至于連一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的窮光蛋,看似他們無法購地,但其實有很簡單的解決辦法。
購得荒地的人,僅靠自己一個人是很難墾荒的,必然需要雇傭人力。
窮光蛋可以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報酬來獲取銀子了。
前來東夷拓荒的移民,必定是身強體壯之人,再加上墾荒需求旺盛,勞動力價格還會走高,賺一兩銀子不困難。
退一萬步,官府也會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諸如鋪設道路等。
他們也可以通過在官府手中做工,來賺取銀子。
第三個原因,則是土地權歸屬明確,減少移民者彼此之間的糾紛,也減少移民與土著之間的紛爭。
若是任由移民去開墾荒地,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必然會去開墾土著部落原來占據的土地,由此引發矛盾和沖突。
由朝廷劃定荒地,移民再購買,便能避免這個大麻煩。
除此之外,還能使墾荒的規模受到官府的控制,不至于將林地盡毀,將生態環境完全破壞。
當然,墾荒的土地,雖有開墾時限,卻未來十年也不用交一分錢的稅賦。
至于后續進一步的經商貿易,朱允熥相信,這些都會隨著移民的到來,兩岸交往變得密切頻繁而變成順理成章之事。
為了加快實現這一目標,他還宣布在東夷和福建之間,開通固定的渡船。
除非遇上大風大浪,不適宜通航的天氣,否則,每天人員物資皆往來不息。
對于東夷的管理,姚廣孝和楊士奇都提議設府。
然而,朱允熥深思熟慮后,決定采取設立行省。
以此彰顯朝廷對該地的無上重視。
并巧妙提升赴任官員的職級,解決一個歷史性的難題。
與無家可歸的流民和一無所有的貧民不一樣,官員們對于遠赴邊疆任職,素來都是非常抵制的。
這是歷朝歷代的頑疾,也是人之常情。
強制派遣,非但無法激發其勤勉之心,反可能招致敷衍塞責,不用辦差。
寶島正開發之際,絕不能如此。
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升官加職。
試想,一名原本籍籍無名的縣令,一旦受命前往寶島,便能一躍成為知府。
三年任期屆滿再歸鄉,便是身價倍增,官階顯赫。
此等誘惑之下,官員們非但不會再抗拒,反而趨之若鶩,視此為仕途上的“鍍金之旅”。
來這里之后,不管條件多艱苦,辦事的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
這一提議很快就得到了老朱的同意。
不久,大明第十六行省正式宣告成立,按朱允熥的提議,取名“臺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