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孫殿下,咱們真的不等使臣從倭國傳回消息,再出發嗎?”
站在戰艦上,張輔明顯有些不安。
“皇帝陛下三令五申,讓太孫殿下搬師回朝呢。”
“太孫殿下卻率領將士,出征倭國,恐怕不太好吧?”
朱允熥不理他,旁邊的朱能卻已按捺不住。
“我說姓張的,你怕什么啊?”
“且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眼下咱們大明海軍剛剛滅了倭寇,又平定了臺灣,士氣正旺。”
“此時就該一鼓作氣,拿下倭國。”
“若是搬師回朝,再想出征,又不知道要等到哪個猴年馬月了。”
“倭國放任其麾下武士騷擾我沿海邊疆,殺我大明百姓。”
“早就該教訓教訓了。”
“何況此番太孫殿下是為母報仇,順乎天道人心。”
“咱們跟著太孫殿下,好生效力打仗就是了,哪來那么多的廢話?”
張輔被嗆了幾句,終于閉口不言。
朱允熥眺望著遠方天際,心緒飛揚。
經過平倭之戰,以及收復臺灣島的戰爭,大明海軍也算初步完成了磨合,也有了較為豐富的使用火器和海上作戰的經驗。
如今的大明海軍,才真正稱得上精銳之師。
這也是為什么朱允熥不直接帶他們遠征倭國,而是先平定沿海倭寇,并收復臺灣的原因。
說白了,這種低烈度低強度的戰爭,正好讓剛剛訓練出來的大明海軍先練練手。
新手期嘛,總是慢慢上強度的。
其次則是等姚廣孝的探聽司,先行派人去倭國打探一下。
也免得大軍到了那里,卻仍是兩眼一抹黑。
至于老朱的反應嘛。
不用想肯定也是會暴跳如雷,生氣異常的。
就先不管他了。
等回去之后,再陪陪罪,哄哄就好。
心中思索著,卻見遠方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個不算太大的海島。
馬和攤開地圖,又拿起望遠鏡看了看,笑道:“那里應該就是釣魚嶼了。”
“前些年,皇帝陛下數次派使臣出海,前往琉球王國。”
“使臣的船隊,便曾經過這里。”
“此地過去亦歸澎湖巡檢司所管,如今卻是荒蕪了。”
釣魚嶼?
朱允熥聞言,頓時來了興趣,命令指揮艦靠近,隨即放下舢板,劃小舟登島。
馬和、朱能、張輔等人皆緊緊相隨。
雖然島上無人,但岸邊卻還有漁民殘留的活動痕跡。
登上釣魚嶼,此時天光正晴,風和日麗,海上波光鱗鱗,直至化作海天一色,美不勝收。
朱允熥不由感慨萬千,道:“此地緊要,雖是小島,卻亦是倭寇南下臺灣,澎湖等地的必經之地。”
說完,便令人尋了一塊巨石,刻下“大明釣魚嶼”五個字,同時署名“大明皇太孫于洪武二十六年立”。
旋即道:“釣魚嶼風水極佳,本宮喜歡這里。”
“自今日起,此地便是本宮的海上領地。”
“以后本宮會每年派人來此祭祀海神。”
“傳令臺灣有司衙門,令他們替本宮好生守好此地,若是被倭寇、強盜或其他外敵侵占,本宮唯他們是問。”
朱能和張輔對望了一眼,眼神中皆有些不解。
馬和卻連忙跪而拜道:“卑職恭賀太孫殿下在釣魚嶼得海神眷顧,天降祥瑞,此大明大昌盛之兆,可喜可賀。”
朱能和張輔如夢初初醒,也連忙跟著賀拜。
朱允熥哈哈大笑,又吩咐道:“放飛信鴿,將祥瑞之事回報朝廷。”
……
此時的倭國,剛剛經歷了持續幾十年的南北朝戰爭。
正是這場戰爭,導致大量戰敗的武士逃亡入海,逃入大明境內,由此引發倭寇之亂。
朱允熥對倭國的這一歷史,隱隱約約有些印象。
他急著率軍前來,亦有這方面的考慮。
南北朝戰爭最終以北方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倭國進入室町幕府統治時代。
不過,在朱允熥看來,明明南朝才是正統嘛。
實在不行,南北朝共治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