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不夠。
十萬本!
依然不夠。
三十萬本!
最終,《科學》期刊的總印刷量,達到了此前完全難以置信的三十萬本!
要知道,它不是《大明日報》這樣的悠閑讀物,而是講解專業技術的學術期刊。
三十萬發行量的專業學術期刊是什么概念?
金陵城附近有十幾萬工匠,基本上是人手一本。
剩下的,則銷往了全國各地。
由此而來的巨大反響,可想而知。
“原來這個器具,竟是這般打造的,真是構思精巧啊!”
龍江寶船廠,一名老匠翻閱著《科學》期刊,由衷感嘆道。
“哈哈哈,我說我以前打出的菜刀,怎么總感覺差了一分火候,原來如此!”
金陵城的某一個鐵匠鋪子,一名鐵匠看著手中新打出來的菜刀,臉上露出燦爛笑容。
多虧了《科學》期刊。
要不然,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摸索不出其中的關竅。
同樣的一幕幕,發生在大明許多地方。
無數的工匠,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都從《科學》期刊學到了技術,解決了從前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科學》期刊是大雜燴,涉及的行業很廣,上面的內容,當然不可能全部能看得懂。
但沒關系。
只要與自己專業技術相關的那部分能看懂,就足夠了。
也有少數技術高超的人,在看到《科學》期刊上面的專業知識后,不屑搖頭。
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更好的技術。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給《科學》期刊投稿,講述自己的技術。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華夏民族的兩個傳統了。
一方面是將技術藏得很緊。
另一方面,又渴望人前顯圣,青史留名。
一個技術高超的工匠,通常不愿意輕易的將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機會能成為像魯班那樣的祖師爺,被萬世頂禮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技術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這樣的心態。
對這些人來說,在《科學》期刊投稿,發表自己的技術見解,不僅能獲得豐厚的稿酬回報,更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名氣。
之前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經有無數同行前去拜訪了。
名利雙收!
令人趨之若鶩。
對于這種變化,朱允熥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這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傳授圣人之學一樣,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貢獻出來。
促使各種技術,也漸漸如儒學般,成為當世顯學。
百家爭鳴的時代,悄然到來。
……
《科學》期刊編輯部。
自從《科學》期刊開始籌辦,賴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為總編輯。
一起進入編輯部的,還有數十名技術高超的制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國子監學子。
若沒有這些人的努力,《科學》期刊也無法順利問世。
也只有身為太孫,執掌大明帝國的朱允熥,能調動如此之多的資源。
人力、物力、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