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事學院。
號角連天,旆旗招展。
整裝待發的將士們,一個個傲然而立,嘴角邊卻是壓抑不住的上翹。
出征的日子到了,每個人都興奮無比。
自從張輔和朱能接到太孫殿下的命令后,便立即馬不停蹄地為北伐做準備。
以往出征去打仗,都是直接調兵。
而這次卻采取了“志愿”的形式。
愿意去的,自己提交申請,等待審核批準。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之事。
封建時代的士兵,并不喜歡打仗。
只有中上層的將領,才渴望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反正死得最多的,永遠是底層士兵。
最終的軍功,則是屬于中上層將領的。
所以,士兵和將領對戰爭的態度,截然不同。
但在大明軍事學院的新兵里面,卻并不存在這一區別。
每一個學員兵,都渴望著自己能早一天上戰場。
軍功、賞銀、升官,封爵……
豐厚的收獲,極低的傷亡率,讓每一個士兵心中都升起了豪情萬丈。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在巨大的誘惑驅使下,一萬五千名學員兵,幾乎個個都遞交了“申請書”,人人都想上前線。
士氣之高昂,在此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里面,從未有過。
但出征的名額僅有六千,一番挑選下來,只能說幾人歡喜幾人憂。
選上了的,自是喜不自禁。
沒有入選的,便失望無比了。
好在如今大明軍隊正在裁軍和改制。
百戶以上,皆設立雙主官。
一名百戶,一名指導,兩者同級,分工各有不同。
大明軍事學院的許多學員兵,便被挑選出任指導之職。
別看官階不高,但要知道,裁軍和改制是同步進行的。
在裁撤大量軍隊之后,百戶幾乎能堪比原來的千戶。
除了安排數千名大明軍事學員深入各軍之外,對于更高級別的將領,還有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調動。
按新的軍制,百戶之上設營,置營長和營指導。
營上設團,置團長和團指導。
團上再設旅,置旅長和旅指導。
一個旅便取代原來的一個衛所。
士兵人數從衛所的五千六百人,減少到了三千人,裁減掉二千六百人。
除此之外,有些衛所還會被整體裁撤。
讓大明的總兵力,從一百八十余萬,減少到八十萬以下。
這仍然只是朱允熥的第一輪裁軍計劃。
為了保證穩定,裁軍這件事,不能操之太急。
以免由此引發動亂。
新軍雖然戰力驚人,朱允熥有信心平息任何叛亂,可這終究是事后補救措施。
即使動亂被迅速平定,造成的損失卻已無可挽回。
讓其不發生,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最佳策略。
為此,在新改制的軍隊里面,團以上又增設了參謀,并成立軍事指揮小組。
對于一般事項,團長和團指導各自負責各自的領域。
對于重大軍事問題,則實行集體負責制,必須先開會決定。
如果緊急情況來不及開會的,才由軍事長官決定,但必須事后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