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商戰,讓朱允熥賺得盆滿缽滿。
大明糧食和物資儲備司也趁此機會正式建立。
通過建設大量的官倉,進行糧食和重要物資儲備。
糧食和其他各項與百姓民生關系緊密的物資,從此價格都變得非常穩定。
這對于他后來的一系列改革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存糧儲糧,妥妥是虧本的經濟行為。
因為存進糧倉的糧食,需要三到五年后出售,再進當年的新糧。
毫無疑問,新糧的價格,比庫存了三五年的舊糧要貴得多。
高價進,存三五年,再低價賣,毫無疑問是虧本的。
可即使是在后世,國家仍然會花大力氣儲糧存糧,這可并不僅僅是為了防止出現饑荒。
經濟發展會使流通中的錢變多,從而造成通貨膨脹,這是不可避免的經濟規律。
這時候如果糧食價格也隨著一起上漲,就會形成經濟發展越快,底層生活越艱難的局面。
從而使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一致反對經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強行將糧食價格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實際上就是讓底層多少能享受到一點可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
即原來底層賣苦力干活是一個月拿五百文錢,后來經濟發展,通貨也膨脹了,賣苦力干活的薪水,也漲到了一個月五千文。
可這時候,環顧四周,發現許多東西的價格同樣跟著上漲十倍了,薪水似乎是漲了一個寂寞。
甚至反而造成存不下錢。
因為以前存下來的錢,都由于通貨膨脹而變得不值錢了。
造成的效果,是讓他們覺得,還不如經濟不發展,干活也永遠拿五百文一個月的薪水。
但若這時候,發現糧價沒有變,心理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同樣工作一個月,如今拿著一個月的薪水,能買到以前十倍的大米。
這是實打實的收益。
也是國家穩定糧價最大的好處。
糧食消費最大的特征,是它具有剛性消費的色彩。
即無論糧食是什么價,它的消費實際上是不變的。
因為一個人只能吃那么多糧食。
無論糧食多便宜,他都只能吃這么多。
反過來說,無論糧食價格多貴,他也必須吃這么多。
價格的高低起伏,并不會影響糧食的消費。
這就是糧食的特殊性。
一定要說區別,也僅僅是糧食價格便宜,會造成一些浪費。
這個數額仍然是有限,也僅此而已。
既然是剛性消費,又關系著千千萬萬底層百姓的生計,將其人為調控成低價,對國家而言,就是一件成本很低,收益卻很高的事情。
工作一個月的薪水能買一千斤大米和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只能買一百斤大米,人們的感受絕對是天壤之別。
讓人們手中的錢變多,讓剛性消費的糧食保持低價,所有人就都會覺得,生活越來越好了!
雖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但人們的感受卻是這樣的。
這就是控制糧價最大的作用!
朱允熥很清楚這一點。
大明可以通貨膨脹。
隨著銀行的建立和金融業的發展,大明也必然會通貨膨脹,這是經濟規律。
即使他身為皇太孫,也無法強行對抗這一規律。
但朱允熥可以利用糧食消費剛性穩定這一特性,通過收儲再賣糧,讓糧價始終保持穩定。
讓糧價不隨通貨膨脹而上漲。
只要糧價穩定,在老百姓的感受中,無論怎么通貨膨脹,他們還是會會覺得自己賺的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因為百姓們還是習慣用一天賺的錢能買多少大米來衡量收入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