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加工蒸汽機的氣缸,需要使用膛床。
當膛床被發明出來之后,朱允熥如獲至寶,立即便下令將其使用在火炮的炮筒制造上。
由此造出來的火炮,將更加堅固耐用。
更重要的是,它同樣也可以用于槍支的制造。
不僅僅是加工簡單的槍管,更重要的是,能借助它,在槍管內部削出膛線。
如此一來,一支“來復槍”便順利制造出來了。
子彈的命中精度又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進行遠距離射擊的時候。
科學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新軍手中裝備的槍支還沒有捂熱,便又迎來了新的換裝。
各式各樣的發明不斷噴涌。
有人發明了火柴,還有人改進了織布機、紡紗機……
科技革命已是呼之欲出。
但朱允熥很快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大明并不缺少勞動力。
類似于打谷機這樣的發明,雖然能大幅度提高效率。
可說到底,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減少人工勞動時間。
然而,大明的“人形機器”是廉價且十分豐富的。
取代勞動力,縮短勞動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的發明,看起來很美妙,實際上的作用卻極為有限。
即使蒸汽機被制造出來,用一臺蒸汽機推動的織布機就能取代原來四十臺織布機,可取代之后呢?
無非是讓原來的織布人變得無事可干罷了。
它會推動社會發展,但這個發展過程,遠沒有朱允熥原先想象中那么快。
即使技術進步很快,社會的發展仍然會很慢。
要真正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富民強,大明需要廣闊的海外殖民地。
從那里獲得原材料,以及開拓海外市場。
就好像后世的許多窮國,他們并不缺技術。
因為許多技術都是公開的,隨手可得。
真正保密的高精尖技術,窮國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也并不需要。
但落后的窮國始終發展不起來。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市場已經被別人占據了。
窮國生產出來的東西,注定在質量和品牌上競爭不過早已搶占先機的富國,無法銷售出去,也就難以形成正向循環反饋,從而掉入了經濟發展始終無法提高的漩渦中。
如果窮國本身是一個大國,還可以通過自身內部市場來奠定基礎,最終制造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若其本身只是一個小國,那簡直就變成了無解的難題。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朱允熥很快便做出決定,派鄭和率船隊出海,前往新大陸。
在他原來的計劃中,是打算等到冬天再啟航的。
那時候的風向對遠航更有利,遇到臺風的可能性也更小。
但形勢變化越來越快,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前往新大陸的日期,也不得不提早。
數月光陰,轉瞬即逝。
秋收之時,遠征北元的軍隊,也終于傳回了消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