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則是教導農民如何種田種菜,以及養雞養豬養牛,朱允熥又在上面講述了選種培育的法子。
別小看這些。
種田是一個技術活。
自古以來,官府有就勸課農桑的職責,也會教導百姓如何種田。
但這種教導,并不深入,更多的方法,都是老農民自己在摸索。
老農民也很愿意看別人的方法,故而《農業》專刊同樣得到不少人的追捧。
《醫學》專刊并不是簡單的抄摘醫書上的藥物知識,而是分享醫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不同病例,并探討相應的治療方法。
《地理》專刊主要講述各地的地質特征,記錄水旱災害等等。
朱允熥也曾想過設立《化學》專刊,但后來還是放棄了。
對如今的大明來說,這有點太超前了,時機并不成熟。
同樣的,天文學也是一樣。
在這個時候搞天文專刊,很容易將科學搞成玄學。
除了分科的專刊之外,原來的《科學》期刊仍然發行,還是大雜燴的形式。
這也方便探討新的東西,包括化學與天文學的內容,為以后的發展做準備。
關注度最高的專刊,仍然是工程和制造。
關于蒸汽機制造的探討,大多在這個專刊上面。
隨著探討的深入,蒸汽機的設計圖紙,已經有了上千張之多。
經過反復論證之后,實際可行的方案,也修改幾個版本。
一臺全新的蒸汽機制造,終于提上了日程。
相比朱高熾最開始制造的那臺效率極低,毛病一大堆的蒸汽機,新的蒸汽機做了三百多處改進。
連使用的鋼材,都因為冶金水平的提高,與之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別。
可真正制造出來之后,卻發現新的蒸汽機雖然效率大大提高,產生同樣的功率,需要的燃料減少了五分之四,卻仍然有不少問題。
氣缸的密封性還不夠,工作一段時間后,便開始出現漏氣的問題。
其他許多部件也一樣,有不少毛病。
新制造出的蒸汽機,在試運行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出各種各樣的故障。
維修的時間,比正常運轉的時間,還要久得多。
朱允熥并不氣餒,反而對相關的制造者,以及諸多設計方案和技術細節的改進人員,都給予大力褒獎。
制造一臺實際可用的大型蒸汽機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
大明在工業方面欠缺得太多。
仍處于瘋狂補課的階段。
但蒸汽機的研發和制造,就像是一個挖掘一個前所未有的工業富礦,推動了大明各個學科和諸多行業的技術進步。
比如說,在煉鋼技術進步提高之后,朱允熥便利用簡單的鋼鐵齒輪和木頭,命令工匠們制造出用腳踩的水稻打谷機。
前世的他出生農村,曾經在小時候見過腳踩的打谷機。
其工作原理非常簡單。
但它又是有十分有效的。
使用腳踩的打谷機,能將稻谷的收割速度提高十倍。
類似的小發明還有很多。
比如說,有人利用鉆孔的原理,制造出了一臺簡單的手工膛床。
這也是研發蒸汽機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