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太陽剛剛從東方吐出魚白。
申城的碼頭已是繁忙無比。
一艘艘的船舶靠岸,在碼頭上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裝卸。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申城來往長江內陸各城市的船越來越多。
沿黃埔江往上,亦有數不清的船舶通行其中。
再加上順海岸線北上北方海岸,或者南下去南方港口城市,乃至去臺灣,再或前往倭國的……等等。
總而言之,申城上連長江,又是南北匯聚的中間節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航運中心。
在之前禁海的時候,這一優勢完全體現不出來。
如今開放海禁,便立即脫穎而出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朱允熥“獨具慧眼”,選擇了申城進行開發。
要不然,也許再過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不會有人注意到這里。
歷史的進程便是如此。
大明太孫殿下在黃浦江邊劃的一個圈,使一座城市騰飛而起。
如今的申城,繁忙無比。
碼頭已經初具規模,但稍遠的一點地方,還有大量工程仍在建設開發中。
整個申城,就是一座一邊建設開發,一邊開始試運行的巨大工地。
老朱來到一間街邊的早餐店,與一大早起來干活的苦工們一起吃早餐。
他對經濟的觀察越來越細致,匯總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認識也逐步加深。
從原來完全不懂經濟運行道理的“老農民”,正迅速向一位深入了解經濟原理的“學者”轉化。
當然,這些也離不開一眾錦衣衛的功勞。
很多分析數據,全靠錦衣衛去打探。
比如酒樓老板從哪里進貨,原料成本是多少,這種事,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弄清楚。
但對老朱而言,只要一聲令下,錦衣衛立即便調查得清清楚楚。
早餐店內,嘈雜的人聲此起彼伏。
“真累啊,干活太難了,我每天都想著休息。”
“誰不是呢?可還不是得干嗎?養家糊口,哪有那么容易。”
“行了,你們就別抱怨啦,能有一口吃的,還不滿足嗎?”
“就是。若是擱以前,你們能來這早餐店吃東西嗎?”
“哈哈,那倒也是,要不是太孫殿下的新政,咱們哪能吃得這么飽啊?”
“以前干活,可經常餓著肚子,吃個半飽就不錯啦,如今才能吃得飽。”
……
老朱一邊吃早餐,一邊聽他們聊天。
他的臉色,突然之間微微變了變。
老朱這些天一直在分析申城的經濟狀況。
他以前完全不懂經濟,可老朱懂算賬。
他將整個申城各項收支都算清楚了,也就慢慢弄明白了申城運轉的秘密。
從金融體系到運輸體系,效率是怎么提高的……但越深入研究,老朱越發現有些地方仍然不太對。
此際,他猛然醒悟過來。
最關鍵的問題是——糧食!
朱允熥所設計的整套體系,讓社會生產效率都提升了,因而,能在民眾收入都普遍增漲時,物價卻保持著相對的穩定。
因為物品的供應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大大增加。
但有一個核心點,是必須要打通的,那就是糧食供應。
糧食維持低價,是這一套體系維持運轉的核心。
如果糧食漲價,整個平衡就打破了。
正常而言,一個人吃不了兩個人的糧食。
可如果這個人以前一直都沒有吃飽呢?
收入增長,糧價卻很低,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所吃的糧食,相對以前,會有極大的增加。
因為他以前沒吃飽,現在吃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