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此一來,糧食的供應,還充足嗎?
若是不足,又會產生什么問題呢?
遠不是經濟衰退這么簡單!
因為以前大家都被困在家鄉,吃不飽飯就餓一餓,吃個半飽差不多得了。
對貧苦百姓而言,饑一頓飽一頓,才是常態。
頓頓都吃飽,這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可現在,朱允熥四處大搞建設,修路,建橋,建新城……這些人遠道而來,是沖著能賺錢能吃飽肚子來的。
能賺到錢,能吃飽飯,他們自然是個個興高采烈。
可如果吃不飽呢?
如果糧食供應不上呢?
元朝是怎么被推翻的?
直接的原因是修黃河,餓著肚子干活的民工們對此極度不滿。
“石人一只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反了!
于是乎,龐大的大元帝國,就此分崩離析,直至徹底走向終結。
如今的大明,在外面做工的人,較之元末時,還要多得多。
因為朱允熥現在搞的工程非常之多。
一旦他們吃不飽飯……
老朱越想越是心驚,越想越是害怕。
按照他的統計,計算,分析,朱允熥的治理下,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都提高了,大部分物資的供應都是充足的。
諸如鐵礦之類的,也比以前開發得更多,規模更大,挖掘的效率更高。
冶煉更是如此,生產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申城就有煉鐵的工廠,老朱親眼去看過。
冶煉技術有進步,規模更大,效率更高。
所以,鐵價并沒有隨著工錢的上漲而上漲,反而由于供應的增加而不斷下跌。
同樣買一把菜刀需要的錢,比以前更少。
其他很多物品供應亦是如此。
但糧食不一樣。
地里能長出多少糧食,仍然是不變的。
固然,由于元末戰亂導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在土地面積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大明的糧食供應基本上是充足的。
可這也是建立在相當一部分人只能吃得半飽的前提下。
老朱自己就是底層出身,曾經長期吃不飽飯,也很清楚這一點。
特別是沒有什么田地的貧雇農,長期吃半飽才是正常的。
吃得飽飽的,絕對是少數時間。
可如今,正是這些沒啥田地的人,出來干活做工。
他們吃得很飽!
可他們吃掉的糧食,從哪里來呢?
眼下馬上便是秋收的季節,暫時肯定是不會缺糧的。
然而,到明年上半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不一定了。
如今朝廷和官府通過強制低價來保證的糧食供應體系,可能在明年初便轟然倒塌。
那時候,今天對太孫殿下感恩戴德的人,就會變為對太孫殿下和朝廷恨之入骨。
民心似水,隨時會變。
一念及此,老朱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來,匆匆忙忙便往往處趕去。
這件事關系甚大,他必須要立即提醒那個“逆孫”。
蔣瓛和吉垣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但看到老朱突然離開,連忙跟上。
一路上,兩人察言觀色,見皇帝陛下神色不太好,便都沒有說話。
回到住所,老朱令人準備了文房四寶,正要提筆寫信,卻突然又按了下來。
剛才在路上的時候,他重新細細想了想大明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