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
看起來只是很簡單的四個字。
但真正要在草原上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
此前的歷朝歷代,并非不明白分而治之的道理,而是他們做不到。
因為要做到這一條的前提,是要讓草原諸部落都臣服。
歷史上漢武帝令衛青、霍去病出征,雖然打得草原部落狼狽竄逃,乃至匈奴整體北遷。
但逃亡與臣服,可不一樣。
唐時李靖出征,滅掉東突厥后,便采取了拉攏歸化草原的策略,對原來草原統治,加以扶植。
這樣可以省很多麻煩事。
將草原部落劃地分而治之,雖然可以近乎完美的解決草原部落侵犯中原的問題。
但它實際上,又是最為困難的方案。
如果不是大明新軍幾戰打出赫赫威名,讓草原諸部落不敢與之為敵,全部前來會盟。
若要像從前那樣,派遣拿著冷兵器的騎兵,一支支部落去打服,那即使是大明舉傾國之力,恐怕也要打十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行。
草原部落能不能全滅或全部臣服不一定,但大明自己肯定也是半殘了。
長期戰爭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
也只有用熱兵器裝備起來的大明新軍,才能憑借其恐怖可怕的戰力,讓草原諸部落自知不可力敵,主動臣服會盟。
這才有了在草原上實行分而治之的基礎。
否則,便只能像歷史上的清朝那樣,一塊一塊地方逐步征服,再分治了。
隨后,各部落首領開啟了劃定各自部落疆域范圍和邊界的“口水大戰”。
就這樣,經過幾天幾夜的激烈爭吵,幾度有部落首領憤而爆起,直至動手打人。
但最終,在張輔和朱能的多番調解,威脅,壓迫,利誘下,新的草原勢力范圍和疆域邊界劃定,還是出爐了!
為了更好的分割草原,在占地較大,人口較多的大部落里面,又進行了二次劃分。
給大部落下面的各個小部落,也分別劃定了不同的勢力范圍。
這是鉗制大部落的手段之一。
必要的時候,便能鼓動下面的小部落反抗。
以夷制夷,永遠是最佳的辦法之一。
而且,這種辦法就和推恩令一樣,大部落首領明知有毒,卻不得不分。
因為下面的人,自己就會爭起來。
艱辛的疆域談判結束。
大帳內,張輔和朱能端起了酒杯。
“諸位,幸賴皇太孫殿下之福,草原諸部落終于劃定好了各自的疆域,有了清晰明了的邊界,從此之后,草原將永世和平,再無戰亂與紛爭,讓我們一起為此干杯。”
眾部落首領也一齊端起酒杯,皆是一飲而盡。
劃分疆域,當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有人歡喜有人愁。
但既然已經在朱能和張輔的見證下劃定,此時自然也不會再吵什么。
至于回部落后該如何處理,又是另一回事了。
就在這時。
又聽張輔笑道:“大家都進來吧。”
聲音落下,便見外面走進來幾十名身穿大明官服之人。
眾部落將領正疑惑之際,只聽張輔解釋道:“太孫殿下擔心有人不守諾言,特意派來了使臣。”
“他們會隨諸位一起回來你們的部落,幫助諸位確定各部落的疆域范圍,確立邊界,保證咱們今日即將簽訂的契約能得到遵守執行。”
“大明朝廷派他們前來,也是為了維護草原的和平與穩定,替弱小受欺凌的部落主持公道。”
“今后,凡是有不遵守今日所立之契約的,大明必將出兵討伐。”
“屢犯不改,破壞草原和平的,滅其族,誅其部落!”
這才是朱允熥對草原“分而治之”的釜底抽薪之策。
派遣流官!
……
眾部落首領驚得一個個瞪大了眼睛。
原以為此事之后,大明的勢力,就會從草原上撤離。
卻沒有想到,張輔和朱能的新軍都還沒有撤呢,大明朝廷竟然派出官員來了。
不過,也有許多部落首領欣喜若狂。
此前雖然劃好了疆域和邊界,但對方是不是真的認,那還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