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太孫殿下在國子監講科學,轟動天下,自那之后,各級府學,州學,縣學,都刮起了科學之風。
后來發生的一系列改革,更是促使不少學子干脆離開了國子監。
與此同時,因為朝廷國庫充盈,教育撥款充足,國子監招收學生的數量不斷上升。
要招更多的學員,自然會從下面補充。
就這樣,楊榮得以提前幾年進入國子監。
時代的一粒灰,壓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反過來說,時代的大風吹起時,同樣也會將很多人送上天空。
讓他們的命運軌跡,從此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朱允熥的一次講課,大明刮起了新的大風,推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不知有多少人站在了風口上,借風上青云。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時代無情拋下。
楊榮沒有想到的是,剛入國子監沒多久,就會被夏原吉賞識。
更沒有想到,遭到舉薦后,太孫殿下竟然會將自己留在身邊。
在太孫殿下這里聽到的東西,學到的知識,完全顛覆了楊榮自小到大的認知。
從前在《大明日報》上看到太孫殿下的種種事跡,雖對此等天才人物有幾分敬佩向往,卻又覺得報紙所言不能盡信。
楊榮深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清楚日報上所記所載,多有美化之處。
如今真正到了太孫殿下身旁聽命辦事,才發現自己完全錯了,大錯特錯了。
《大明日報》的宣傳,確實不能盡信。
因為報紙上僅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雖然將太孫殿下在某些方面吹得神乎其神,卻說得并不詳盡。
太孫殿下的知識之廣博,所見之高瞻,遠不是區區報紙記載所能言盡的。
自己雖自幼讀書,但在太孫殿下面前,卻宛如毫無見識的稚子。
故而,楊榮再不輕易發表任何見解,只是將太孫殿下所說的話,都牢牢記在心頭,時常反復琢磨,瘋狂汲取著知識。
……
朱允熥望向楊榮遠處的背影,輕輕點頭。
不愧是歷史上能走到輔臣之位的人物,年齡比楊士奇還小了好幾歲,不過才二十歲的年輕人,便有如此沉穩的性子,委實難得。
更重要的是,人非常聰明。
他講經濟學其實講得殘缺不全,有些知識甚至是似是而非。
若是換一個普通人,多半會聽得云里霧里,甚至是不知所云。
但楊榮卻能舉一反三,從他的每一句話里揣磨出很多有用的知識。
有些錯誤之處,也能通過聯系前后知識,自己修正。
這就是真正的天才了!
朱允熥心中想著,很快將心神收回,拿起桌面上放著的《每日簡報》又看了看,目光不由得微微瞇了起來。
各地糧倉的興建,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進度最快的,當然是金陵城,畢竟,制造局就在這里。
其他的如蘇州,揚州,嘉興,松江等繁華之地,建設得也一點都不慢。
而這些地方,恰恰是就大明最重要的糧食產地。
糧倉建好了,接下來,收天下糧食的重頭戲,就該登場了。
……
“大明糧食署正式成立,從即日起,全國各地糧倉,皆由糧食署直管。”
金陵城的一間茶坊內,一名青衫男子正一邊喝茶,一邊拿著《大明日報》翻閱。
此時的茶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
“你們說,這朝廷成立大明糧食署是什么意思啊?”青衫男子問旁邊的人。
“你沒看那報紙上面說嗎?朝廷要給各地的官府減輕工作任務,以后這存儲糧食的任務,便由糧食署直屬管理。”
“和大明銀行一樣,各糧倉的倉吏皆由糧食署直接委派,與地方官府衙門再無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