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會修繕河堤。
相比之下,水庫的建設則很少會進行。
歷史上,大規模的水庫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修建的水庫寥寥無幾。
與江河兩岸必須建堤壩不一樣,在許多地方,水庫并沒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時候反而會阻礙洪水的下泄。
興建水庫存在不小的風險,稍有不慎,水庫滲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潰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禍害百姓了。
不過,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做。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制造局煉鐵煉鋼的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冶煉規模更是擴張了幾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興建水庫的時機,已然成熟。
今年冬修,水庫建設也就成了重點。
第三項大工程,則是朱允熥親自制定的三千座大型糧倉建設計劃。
為此,他特意與大明制造局的工人,會同科學院的研究者一起,繪制了標準糧倉建設圖紙,并制定了詳細的建設標準和施工方案。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興建糧倉。
各級官員簽訂軍令狀,逾期未完成工者,斬!
驗收質量不達標者,亦斬!
如火如荼的建設,在全國各地迅速鋪開。
東宮,院子里。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里,一邊悠閑的吃著點心零食,一邊講述著經濟學的常識,原理,以及自己對大明經濟和眼下狀況的看法。
旁邊的書桌上,一名二十歲左右的男子正認真聽著,不時揮筆記錄。
他叫楊榮,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國子監講學,講完后,讓聽課的學子們都寫文章闡述己見,一眼便看中了楊榮寫的文章,認為此人雖然年輕,卻頗有見識。
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夏原吉便將他推薦給了太孫殿下。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歷,發現他多半便是后世歷史上有名的“三楊”之一,與楊士奇齊名的楊榮。
于是將他帶在了身邊,加以培養。
此前給老朱寫信,就是楊榮代筆。
畢竟,朱允熥的毛筆字寫得太差,而且筆跡一眼就會被老朱認出來。
既然老朱沒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給《科學》期刊投稿,那朱允熥當然也用“編輯”身份和他通信了。
老朱還在賭著氣呢,以孫子的名義寫信,肯定就不會回信了。
因為代筆的緣故,楊榮也第一次接觸到了經濟學的知識。
頓時只覺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在此前的書籍里面,從不曾見過這方面的記載。
但聽太孫殿下講來,又極為在理,于治理國家,大有裨益。
有了開頭,朱允熥也開脆趁得閑的時候,給楊榮講各種經濟學知識。
倒不是單純為了培養他,而是朱允熥前世并非專業的經濟學專業出身,那個時代信息發達,他又愛好興趣廣泛,便利用網絡,零零散散聽了一些在線課程,學了點經濟學知識。
不夠專業,所以不成體系。
此時正好通過講述,來喚醒從前的回憶,理清思路。
這也是后世著名的“費曼學習法”,非常有效。
記錄整理后,還可以通過與人交流查漏補缺,將從前的知識加以完善。
有楊榮記錄,又省了自己親自動手寫的麻煩。
講了一陣之后,朱允熥伸了一個懶腰,道:“今日便先說到這里吧。”
“你得空的時候,將本宮講的內容好好歸納整理一下。”
楊榮連忙站起身來,躬身行禮道:“是!”
朱允熥揮了揮手,楊榮便退了下去。
十七歲時,他被選入府學讀書,而今也不過二十歲。
本來也沒機會這么快來國子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