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耕地面積,只要好生加以利用,哪怕再養活多兩三倍的人口,都不是問題。
這里還有另一個關鍵是,由于醫療條件的限制,大明嬰幼兒的成活率不高,人口并不會在短時間內爆炸性增長。
自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情況十分特殊。
雖然經歷多年戰亂,但與歷史上戰亂造成人口大幅下降不同,那段時間,人口還一直在穩步增長。
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讓嬰幼兒的成活率有了質的變化。
與此同時,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卻并沒有什么變化。
于是便陷入了一邊人口迅速增長,一邊老百姓卻越來越窮,越來越吃不飽飯的怪圈。
這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新中國成立后,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醫療衛生條件的改進速度,遠遠快過建水庫及開墾荒地的速度。
增產的糧食,被多出來的人口消耗一空。
糧食年年豐收,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水庫也建了無數,百姓卻仍然很難將肚子吃飽。
因為人口數量增長得更快!
但大明的情況,顯然不一樣。
目前的醫療衛生條件,短時間內不可能有質的飛躍。
青霉素之類的,也沒有被發明出來。
人口雖然一直在增長,但速度卻不會特別快。
此時大力建水庫墾荒地,提高糧食畝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它們的增長速度,完全可以大幅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
“太孫殿下運籌帷幄,一切盡在掌握,下官欽佩。”夏原吉拱手道:“目前大明銀行資金充足,又有倭國進來的大批白銀作保證金,建設所需的錢,大明銀行都可提供。”
朱允熥微微點頭。
這也是他的底氣所在。
有錢,有糧,無論做什么事都不慌。
楊士奇道:“眼下倒是有一樁新的難題,據蘇州府上報,有不少人將銀錢存入大明銀行,糧食存入糧食署的糧倉,如此一來,自家看起來便‘家徒四壁’,以此來逃避朝廷的稅賦。”
大明并沒有成熟的身份系統,老百姓出門會持官府發的“路引”,但路引并不是身份證,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區別。
官員的牙牌倒是和后世的身份證十分相似。
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大明銀行存錢,還是糧食署存糧,雖然都有登記身份,卻全憑客戶自己隨意填報,沒有核驗。
取錢取糧的憑據,以銀行發的存單或糧食署的糧票為準。
存款實名制,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后世實行實名制存款,都是21世紀才逐步實現的事情。
沒有計算機網絡輔佐,存款實名制便不可能推行。
且不說沒有照片,無法驗證真假的問題,就是有相應的實名資料,沒有電腦檢索,要從資料庫里面調出來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況如果存款和取款不是同一家網點,那取款的網點,根本就不可能有客戶的身份資料,又如何核對呢?
這顯然不現實。
存糧的問題,亦是如此。
憑糧票取糧,見票即兌糧,才能正常開展工作。
這樣的帶來的弊端是,有心人若想藏匿資產將變得十分容易。
蘇州因為賦稅很重,長年欠稅。
去年隨著朱允熥開放經商,以及銀行的開設,在商業上素來極具天賦的蘇州地區,又開始重新變得繁榮。
官府見狀,也立即抓緊追繳歷年欠稅。
“利用銀行和糧食署來避稅逃稅之事,在蘇州府已蔚然成風。”
“蘇州府上奏朝廷,請求朝廷準其嚴厲追稅,對肆意避稅逃稅者,嚴懲不貸,屢教不改者,砍頭抄家!”
“同時還請求朝廷調兵駐防蘇州府,以防不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