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
繁華依舊。
繁忙亦如從前。
城市與農村不一樣。
并沒有農忙或農閑之分。
就如同一臺永不知疲倦的巨大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著。
申城的建設仍在加速。
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變。
日新月異。
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
秋收過后,許多之前被家中農活纏住,無法脫身的人,也得空趕來了申城尋事做。
給原本便繁榮的申城,又添加了一把火。
老朱的經濟研究還在繼續。
自收到‘朱孫’的來信后,他大受啟發,研究中也加入了新的方法方式,變得更加科學,分析得深入更細致。
“像銀行收白銀一樣,將糧食都收進新建的糧倉里面,由此減少雀鼠蟲蟻以及受潮霉變帶來的糧食損耗,此一條可使大明的糧食損耗減少五分之一左右。”
“原來的富戶大戶大量儲糧,也會使產糧后的糧食實際供應減少五分之一。如今存在糧食署的糧倉里,這部分又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有此兩條,大明今年到明年的糧食供應絕無問題,只多不少。”
“更絕的是,糧食署將糧食分為新糧,次新糧,陳糧,次陳糧,老陳糧五等,不同等的糧食分別給出不同的價格。”
“存進去的糧食,按規定的時間折舊,未達折舊時間則是存新糧,取新糧。”
“如此既能使存糧人放心,不致于存新糧進去,卻取出老陳糧。”
“對管糧倉的官吏,也有明確的標準要求,可以防止他們利用新舊糧的差價,從中套利。”
“妙啊!妙啊!”
“還有這一條一條詳細的規章……”
老朱細細看著糧食署出臺的管理規定,只覺極為細致周詳,面面俱到,令人拍案叫絕。
“那位叫‘朱孫’的人,實非常人,有蓋世之才,竟然能想出如此絕妙的法子。”
如今,老朱已經和‘朱孫’先后通信好幾次了。
越來越覺得這位“筆友”見識不凡,知識廣博,言論每有真知灼見,實平生所僅見之奇人。
旁邊,吉垣笑道:“他再厲害,還不是依仗著陛下給的啟發,才能想出那些法子嘛?”
“說到底,還是陛下英明。”
老朱微微怔了怔。
細細想來,似乎還真是如此。
每次都是自己先拋出一個問題,提出一點看法,對方再補充完整,論證周全,并提出解決之法。
如此說來,還真是自己在“牽著”對方走。
自己比他還要更高明一籌!
想到這里,老朱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胡須,得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