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司的郵寄地址公布后,全國各地告狀及舉報的信件,很快便如雪片飛來。
至于舉報內容嘛。
“我家的牛不見了,我懷疑是隔壁王二家偷的,王二極有可能曾經勾結過倭寇,與黃子澄狼狽為奸……”
“我們縣的縣官對百姓十分嚴厲,肯定是黃子澄等賣國賊一伙……”
“我們這里有一個教書先生,曾經對黃子澄大加贊譽,朝廷要好好查一查他,多半是一個賣國賊……”
“我幾年前,曾經聽縣里講書的先生說,他認識黃子澄……”
“我聽說朝中的某某官員與黃子澄交好,說不定他就是黃子澄的同黨……”
……
總之,隨著《大明日報》上正式刊登懸賞黃子澄犯罪線索的內容,號召百姓舉報可疑的漢奸人物,三法司每天收到的信都堆積如山。
太孫殿下已經下了指示,黃子澄所犯之事,罪惡滔天,絕不能放過其同黨,一定要追查到底。
不能遺漏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可黃子澄在朝為官多年,與他有交往的官員不在少數。
如今查起來,自是人人自危。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這只是安慰人的話。
朝中官員都很清楚,就算自己沒有參與,但真要被咬到了,麻煩就大了。
這個時代辦案,很多證據都是可以瞎編出來的。
而且,口供往往是最重要的證據。
但口供通常又是是用刑罰逼問出來的。
這就取決于用刑審訊的人,怎么“誘供”了。
說自己不害怕被“攀咬”,那肯定是假的。
方孝孺的事,雖然不斷有人提起,甚至還有人說方孝孺曾與黃子澄一起共事,要好好查查。
但朝中與黃子澄有關的犯罪線索車載斗量,根本查不完,自然顧不上一個不在朝中做官的方孝孺。
只有《大明日報》,仍然不時在角落里刊登批判方孝孺的文章。
這些文章,往往會打著批判的名義,介紹方孝孺的思想觀點,同時闡述其在經典中的來源與依據。
然后再進行反駁與批判。
至于讀者看了文章之后,是支持反駁與批判,還是支持方孝孺的言論觀點,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畢竟,這個時代也沒有評論留言。
讀者的觀點,無非直觀的呈現。
總而言之,正是通過不斷的批判,方孝孺所講的新儒學,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偶爾,《大明日報》上還會刊登支持方孝孺新儒學的文章,以顯示自己的中立。
這些文章會從多個角度論證方孝孺講得好,講得好。
……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批判。
方孝孺講學時,前來聽課的人,不僅沒有絲毫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每次開壇講課,聽課者動輒幾千上萬。
新思想的風潮,如一粒粒的種子,撒向大明各地,并迅速生根發芽。
只是此時朝中的官員,已經沒什么人再去管他的事了。
黃子澄一案,牽動著朝野上下所有人的視線。
……</p>